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基金会形象营销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

时间:2020-02-24 21:14来源:毕业论文
5、其它研究。除了上述研究内容以外,随着一系列公益丑闻事件的曝光和和公益组织发展问题的暴露,一些学者开始从品牌构建、危机应对、营销等角度


5、其它研究。除了上述研究内容以外,随着一系列公益丑闻事件的曝光和和公益组织发展问题的暴露,一些学者开始从品牌构建、危机应对、营销等角度来对基金会进行研究。例如,王艳、陈雷的《非营利组织的品牌战略探究——以“壹基金”为例》一文探讨了包括基金会在内的非营利组织的品牌战略问题。曾繁旭的《公益机构的危机传播与品牌营销——以壹基金为个案》则结合了危机传播和品牌战略的内容对基金会进行研究。而在《我国基金会营销困境及对策研究》一文中,作者梁晓红则从营销的视角探讨分析了我国基金会的营销现状、困境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张娟的《非营利组织形象营销》一文则论述了非营利组织形象营销的概念、价值,着重介绍了非营利组形象营销存在的误区及其与企业形象营销的关系,并提出了非营利组织形象营销战略制定的形象定位、设计、传播、评估及管理的基本流程。文章视角新颖,但内容宽泛,也未能结合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新的研究视角未能取得成熟的研究成果,但学者所进行的探索研究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些新的研究视角和成果对本课题的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总体而言,国外对基金会的研究起步早,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比较成熟,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而国内对基金会开展研究的时间较晚,而且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框架的支撑,学者难以对基金会开展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零散、不成熟。然而,根据上文的分析归纳可知,国内外都有学者对基金会或非营利组织的形象营销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但对基金会形象营销的所进行的研究比较少,更未能未取得专业化、系统化的成果。这给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而国内外学者对包括基金会在内的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的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进行的探索尝试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发展趋势
根据《基金会蓝皮书: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3)》总报告第七章:2012年中国基金会发展态势,从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基金会数量尤其是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快速增长。2004年及之前,平均每年成立基金会37家;2004年以后,平均每年成立基金会238家,后者是前者的7倍左右。尤其是到了2008年以后,基金会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2010年到2012年,基金会的数量由2143家上升到2794家。而2010年到2012年以来,中国基金会的地域分布格局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主要分布在北京、沿海地区省份、四川省、湖南省等地区,而西部地区基金会的数量较少。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基金会的资产规模也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社会基金进入公益领域。2010年到2012年中国基金会年末资产总额由604.18亿元增长到923.09亿元。但在数量和资产迅速增加的同时,我国基金会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其实早在2011年以前就有媒体曝光了四川慈善义演丑闻事件、“中国母亲”胡曼丽敛财事件、章子怡“诈捐门”事件等公益丑闻,但2011年“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的发生把包括基金会在内的公益机构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事件、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利益门”、中华儿慈会48亿元巨款消失、嫣然天使基金黑幕等公益丑闻充斥网络。这一系列的公益丑闻事件引发了公众和学者对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前所未有的关注,空前的信任危机也使得基金会的形象一落千丈。而不良的形象使得众多基金会的遭遇捐款数额的滑坡,从而影响基金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民政部数据显示,整个2012年度,我国慈善捐赠总额在700亿元左右,较2011年的845亿有所下降,而与2008年以及2010年的破千亿元相比有明显下滑。一系列的丑闻事件之后,关于基金会形象的重要性、基金会形象管理以及如何通过形象营销来重塑良好形象等问题是基金会管理者和众多学者的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基金会形象营销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4679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