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的提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1995)与其他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一起,在Science上发表了“经济增长、承载力和环境”一文,在学界和政界均引起极大的反响,美国生态学会(ESA)更是以此为主题,在1996年的Ecological Apphcations组织由众多专家参加的国际性研讨论坛引起了节能减排研究的新热潮。在提出节能减排概念的前期,众多发达国家学者的研究方向多针对能源效率。64853
有关节能减排的研究多集中于近几年内。Boric,Pianos(2000)较早对节能和减排两个概念同时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国鼓风炉煤气灯的研究发现,节能技术的运用,并不一定伴随着排放的降低。Jiřĺ Klemeš,Ferenc Frideler(2009)对国际节能减排会议进行总结分析,重申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张忠祥(2009)提出,中国2007年的碳排放量已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并因此背负了世界舆论的压力,他通过经验分析认为中国在全球气候合作上将会是一个好伙伴。隆如音和于澜 (2009)认为在节能减排中,政府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博弈关系,因此用博弈论对政府和企业执行节能减排进行研究,证明存在以企业为主导的均衡。
节能减排相关的研究理论始于上世纪30年代,并随着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的突出以及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使得能源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中愈加受到重视,同时也使得节能减排理论界对其开展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研究,总体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指标的定量分析以及精益生产与节能减排的相互关系。例如Islam,Rafiqul(2005)研究了欧美与印度在化学制氧工业节能潜力方面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并提出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方法。Theocharis,Tsoutsosa(2008)研究发现通过鼓励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新能源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并在文章中评估了减排工作的作用机制。随着节能减排理念的深入,我国学者开始也逐渐加大对节能减排研究的关注,尤其在全球低碳经济的推动下,随着国家将节能减排战略纳入“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内众多专家学者更加注重对节能减排理论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政策、评价体系的建立、技术方法的创新以及其与企业行为的关系等方面。例如汪华林(2008)改革了污水处理环节,相比之下技术领域内类似的技术创新成果很多,但具体讨论如何将相关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匹配到现有企业中的研究比较少。程瑶(2012)从资源观的视角出发深刻分析了节能减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节能减排可以促进企业有形资源、人力资源与组织能力和无形资源的积累,构成了提升企业绩效和增强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企业节能减排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整体绩效,但是由于滞后性的存在,即当期实施的节能减排对于下期企业的绩效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论文网
2 节能减排绩效评价体系及方法的相关研究
在评价体系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中Endo,Eiichi(1993)尝试运用计算公式评价对能源系统模型中二氧化碳的减排效果,以能够找到相应方法提高CO2的减排效率。David Yin-Liang Chan(2007)对台湾高能耗行业的能耗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消耗行业50%以上能源的高耗能企业能够显著影响行业的整体节能效果。Sugihara,Hideharu(2008)构建了最优竞争力评价模型,包括经济成本、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等多方面,以此来评价城市能源系统。Yifan,deshan为节能减排的经济效益建立了经济模型以及测量方法。并且以成都市为例进行了论证。Freund是第一个对建筑业节能方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学者,他以英国建筑业为例进行研究。他提出这些方法可以被看做是运用一般的成本效益指标衡量的投资,建议使用内部报酬率并以所有方法的成本效益为基础将其排序。 节能减排绩效评价体系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7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