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分析》,厦门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9] 李世英:《对公司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比较研究——一个契约理论的扩展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6期.
[10] 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11] David Collison,George Cobb,David Power,Lorna Stevenson.FTSE4Good: exploring its implications for corporate conduct 2009(01).
[12] Ackerman, R.W. &Bauer R.A.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M]. Reston, VA: 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1976.
[13]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6- 104.
[14] 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胜行为反应的互动研究.管理现代化.2003年第5期
[15] 喻勤娅,吴勇敏.《企业社会责任之思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 殷格非,李伟阳.《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
[17] Sheldon,O.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London:Isaac Pitman Sons,1923.
[18] 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ckeholder approach [M]. Boston: Pitman, 1984.6.
[19] 曹华林,胡铁,张馨. 基于共生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研究,2010.5.
[20] 薛松. 基于共生理论的烟草制造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2007.07.
[21] 兰林. 共生视角下的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管理[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9.02.
[22] 徐光华. 共生观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探讨[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
[23] 徐光华.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4] 田茂利. 创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创业绩效———基于现代服务业的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2(04).
[25] 申勃. 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维度设定及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环境经济,2005.5.
[26] 姚立根,王华东,YAO Li-gen,WANG Hua-dong.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
[27] 黎友焕,叶祥松. 谈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我国的发展[J],商业时代 2007(7).
[28] 李娟,张旭东,张瑾秋,陈立. 浅析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基于2009年和2010年企业社会发展指数的研究[J],商情2012(3).
[29] 王宇露, 石冶. 企业共生理论及共生效应下的企业成长模型构建[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08( 2) .
[30] 李淑英.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范围及特质[J]-哲学动态 2007(4)
[31] 王佳. 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研究.公司研究,2007.
[32] 张宏. 企业社会责任统计总指数的设计与编制[J].统计与决策,2008(13).
[33] 穆利萍,我国上市企业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00家社会责任指数成分股的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证据,2012.
[34] 王国付. 构建现代鉴证类服务业的社会责任机制的研究[J],经济师,2007(11).
[35] 李志堂.现代服务业研究成果评述[J].商业时代,2007(15).
[36] 雷蕾. 现代服务业研究成果综述[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
[37] 雷蕾. 现代服务业集群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6).
[38] 李原. 关于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经济问题 2006(06).
[38] 徐国祥,常宁. 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
[39] 中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J].中国食品,2011(23).
[40] 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证社会责任指数编制方案,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 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7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