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斌在关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中指出,乡土文化的传承存在着很多限制性因素。第一是认知的水平比较低。随着西方价值观的不断冲击,加上本土文化中低俗落后的成分夹在其中并且长期存在,人们对于乡土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这使得乡土文化的传承从一开始就产生了障碍;第二是消费不足。这里指的是乡土文化的消费市场,人民大众收入低带来的是乡土文化消费市场的疲软,产业化市场化显得力不从心;第三是资金短缺。政府在资金投入上的分配比例中,用于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资金相对而言较少,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带来的是一些乡土文化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与传扬,这从另一方面给乡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现实的困扰;第四是人才匮乏。现实社会中,往往是人往高处走,真正扎实在农村的人才捉襟见肘。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目前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趋势,乡土文化的传承缺少大部分载体。
2 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意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其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领域和任务
国内学者王思斌指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要求服务与需要相结合的,只有先考虑到社会工作在它进入到一个特定文化区域时的必要性时,才能对于它的适应性进行评价。 当一个社会中,行政性半专业化社会工作和民间互助系统可以为其提供较为理想的需要时,专业社会工作的引进显得不是那么的必要。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村问题,妇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充足的平台,这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领域。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能否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妥善完成社会赋予的任务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关键所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是要在同本土问题的结合点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与途径。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任务一方面在于观念的契合,另一方面在于助人过程和专业技巧方面的本土化。社会工作开展进程是否顺利,与社会工作者对于服务对象观念的契合和对于服务对象生活理念和价值理念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分析。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一篇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中指出,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外来概念,它所产生的社会是一个与中国社会差异很大的社会,照搬西方社会工作的方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文章援引国外社会工作者的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引进阶段。这个阶段中,发展中国家将西方社会的社会工作从体系到内容完全引进,利用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效仿西方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这是一种超越文化背景的引进,完全没有顾及本国的适用性。第二是本土化阶段。这种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本完成后,国内对于这些做法是否适应本国需要的一种反思。他们开始渐渐意识到这样的一种照搬模式对于本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不利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在本国社会工作的实务中根本是行不通的,他们开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第三是扎根阶段。这一阶段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解已然成熟,他们开始对于社会工作职业的方方面面进行重组。在这根过程中,还要对于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有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创新。找到一个适合于本国的理论与方法是这个创新的首要意义。文章还提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几点原则:以本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教育是本土化的重要要求;针对本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问题,提出适合本国发展的一系列策略;对于社会工作实务的侧重点和价值基础进行重新定义;重视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经验;重视本地区获取社会资源的途径。 乡土文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7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