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2)

时间:2017-01-12 21:44来源:毕业论文
孟子是孔子之后又一儒学大家,早年拜读于子思(孔子的孙子)门下,勤奋学习,从不间断。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思想,仁政作


孟子是孔子之后又一儒学大家,早年拜读于子思(孔子的孙子)门下,勤奋学习,从不间断。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思想,“仁政作为德治的形式,体现了所谓王道。”[3]孟子认为君主应当以仁来治国,向百姓实行仁政,从而获得百姓的拥护与支持,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这也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认为民贵君轻,正如孟子所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孟子继承了孔子“为仁由己”的思想,突出了人在道德修养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扬了“心性”,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强化了儒家的“內圣”,也就是个人的自我道德的修养,同时孟子也提出了修养的方法就是“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丰富了儒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在当时奴隶制度即将崩溃,封建的生产关系正在形成之中,荀子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兼容并蓄其他学派的思想来丰富改组儒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人的天性都是恶的,“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荀子•劝学》)后天的善恶差别是由于学习和改造的不同造成的,“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所以荀子认为人在后天的学习和自我修养非常重要,修养得当甚至可为圣人,“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荀子•性恶》)除此之外,荀子还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着自己的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人们与其等待这上天的恩赐,不如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在继承孔子与孟子的仁、义与礼的思想同时,也提出了法,强调了政治法度的惩罚作用。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体现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发展的脉络。儒家思想发展的基础始于孔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中的内圣方面,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从而达到圣人君子等理想人格,而荀子却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外王的内容,着重现实中功业的建立。后人正是在这三位巨子的思想理论基础上将儒家思想一步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先秦儒家思想在孔子、孟子与荀子的开创和继承发展中也不断完善了其理想人格的学说,其主要理想人格为圣人人格和君子人格,正是这些理想人格学说不断的影响着后人,为后人的人生目标指明了方向,下面就来探讨下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
二、理想人格类型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有两种,一种是圣人,一种是君子。圣人是被视为其理想人格的极致,集中而且高度地体现着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不能被轻易修养而成,孔子甚至认为圣人人格是遥不可及的,而君子却是其儒家思想现实中的载体,君子的品质和圣人有所相同,但并非处于极致,是仅次于圣人的理想人格。孔子、孟子和荀子三者的人格学说既一脉相承,又存在差异。
(一)圣人人格
1.孔子思想中的圣人人格
圣人最初指的是聪明人,并没有玄妙和神秘的意义。《说文解字》中说道:“圣,通也,从耳从声。”后人应劭的《风俗通》中也说道:“圣者,声也,通也。”由此可知,圣有精通的意义,圣人就是精通之人,一般指的是才能上的精通者。但是孔子赋予了圣人崇高的概念,并自孔子之后成为历代先贤们所称颂的最完美最理想的人格。圣人是孔子众多理想人格中的极致,在孔子眼中是尽善尽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连尧舜禹都尚未完全达到的理想人格。圣人集中且高度地体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而且也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集中体现者。圣人不仅极其注重内心品德的修养,使仁、礼等儒家思想在自己身上达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也非常注重博施济众、安民定天下的外王之功,也正是因为如此,圣人站在理想人格的顶端。孔子对圣人的描述并不多,只是长叹:“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由此可见,孔子将圣人放置到了理想人格中的顶层,将圣人作为了一个理想目标,可望而不可及。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219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