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除了赋予君子诸多美德外,还为君子塑造了形象,“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由此可见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既不是“文胜质”的矫情之人,也不是“质胜文”的野蛮之人,而是平衡两者之间的彬彬君子,从而由君子之说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2.孟子的君子人格
仁也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形成仁者爱人的思想,认为君主要实行仁政,以仁爱来统治国家,由仁提升了人民的地位,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的君子人格首先也要具备仁的品质,只是这种仁更多的从自己的性善论为出发点。孟子通过解释不仁来阐述什么是仁,那什么是不仁呢?孟子举例子说如果随便杀了一个无辜的人就是不仁的表现,君子是不会为不仁之事的,“君子之于物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这也可以看出其性善论的痕迹。孟子的仁更多的和义结合,发展成为仁义,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君子就要居仁由义,君子行仁义不是娇柔做作的,做出来让他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在君子看来仁义是内在的,君子为人处世都是由内在的仁义为依据的,而不是矫情的去表现仁义。
君子居仁由义之后还要不断地进行修养,已达到道德完美的境界。《孟子•尽心下》提出对于君子修身的要求:“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苦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善言与善道的实行就需要由近及远、由己及人,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操守简约而施与广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然是平常的事情,却蕴含着深刻的启发,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这正是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体现,并且君子的行为始终是以仁义为出发点的。除此之外,君子还比较注重自省,一日三省其身,注重内心世界的自我修养,担心自身的修养程度不够,故“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孟子•离娄》)孟子还认为君子和普通人一样都具有物性和人性的部分,但君子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能充分将自我的潜能发挥出来,使其自我追求的道德光辉洋溢出来影响万物。此外,君子追求的至乐不是拥有财富和权势,而在与能够尽人伦本分,对父母兄弟都能做到孝悌,俯仰无愧于天地和自己的良心,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
孟子的君子人格还具有大丈夫的特质,什么是大丈夫?孟子对其做了气势磅礴的解释,“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由此可见大丈夫行世间之大道,信念坚定,奋勇直前,世间万物都无法动摇其坚定的内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与大道相始终”,[10]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孟子的君子人格也具有勇的特质,这种勇也是内在精神上的勇,是君子之勇,也是大丈夫之勇。
3.荀子的君子人格
孟子之后荀子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也做了深入的阐述,荀子在论述君子时常常拿其与小人做比较,以此来突出君子的特质。归纳起来,荀子认为君子有以下美德:第一,君子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荀子•性恶》)君子之道就要注重义礼,在学习实践中修养内心,而小人正好相反,他们放纵自己的性情,违背义礼;第二,君子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而小人学习只是为了装潢炫耀;第三,君子有着高尚的道德境界,“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荀子•乐论》)君子热爱音乐的目的在于修养身心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而小人喜欢音乐只是为了感官的享受。荀子在把君子和小人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优秀品质。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6):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2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