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述探讨,我们可以得知:在新媒体的干扰下,传统观念上的文学受到了巨大冲击,文学的概念在宽度和广度上得以大幅度延伸,但我们不能得出文学终结的结论。在得出文学依旧存在的前提后,我们才可能开展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传播的研究。
现代传媒,是指运用现代技术传播各种信息的载体,传媒是传播媒体的简称,又称媒体或媒介,指传播各种信息资讯的工具,即信息传播这一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或者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笔者在这里采取单晓曦的观点,把15世纪中叶机械印刷术发明直到当下的网络传播的东西方社会文明的历史时期称为现代传媒文化时代。 这样,现代传媒这个名词我们便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机械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
加拿大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过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传播媒介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了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不可否认,现代传媒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对文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中国的工业文明和现代化是伴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现代传媒。
事实上,现代传媒与文学的关系应该是双向互动的:首先,传媒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在文学创造与文学消费中起着中介作用,形成文学创作(作者)——现代传媒——文学消费(作品)模式。作者在完成文学作品后,通过媒介将文本传递给读者,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文学创造过程;其次,传媒又不单单只是一个被动的传播工具,它在传播的过程中积极汲取文学的反作用力,积极参与文学创作过程,在此过程中媒介为了满足受众的精神消费需求,会采用文学的相关手段和方式,如电影电视作品积极借鉴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审美性等特点进行影视创作。传媒对文学创作还起着积极的制约作用,不同的传媒形式能对文学产生不同作用,并且伴随着传媒的影响力日益变大可催生出新的文学作品,如根据电影电视作品创作文学文本。现代传媒与文学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正如作家熊召政所言:既然我们已置身于传媒时代我们就得认真思考,如何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传承文学的薪火。 作家们思考在传媒时代予以新的姿态去传承文学,说明了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文学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化。接下来,笔者将从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三方面具体论述现代传媒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传播之间的关系。
二、印刷媒介与文学传播:相生相依
印刷技术古已有之,但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与现代意义上的印刷媒介有着很大差异。本篇论文中的印刷媒介指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印刷媒介,它开启的是大众传媒时代。
学界公认的大众传播时代开始的标志事件发生于15世纪中叶,那时德国工匠约翰•谷登堡发明了第一台手摇金属活字印刷机并一次印刷了200本《圣经》。直到19世纪初,大众阅读时代的另一重要媒介——大众报纸正式诞生,后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印刷技术的提升,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印刷传媒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突出。
钱理群将现代文学定义为: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中国的现代文学萌发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之所以称为“新”文化是因为运用“新”语言——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运用“新”观念——以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启蒙文学观代替传统的文以载道和游戏消遣观进行文学的革新解放。新文化运动取得重大成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报刊杂志的宣传、运用,这使得新的文学思潮、观念得以大范围传播,并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曹聚仁先生曾经评价过:“中国的文坛和报坛是表姊妹,血缘是很密切的”,“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文坛的第一代职业作家,就是在报刊媒介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 现代传媒语境下的文学传播研究(2):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20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