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特曼(Entman)认为,框架的构建就是选择和凸显,建构的过程就是选择了自然事实的某些侧面,将其放置于传播情境中让其得到凸显。在此基础上,他还总结了框架的四大功能:事实界定、道德评判、责任归属以及解决对策。
2. 议题注意周期
丹斯(Downs)在研究环境问题时首先提出了议题注意周期模式(issue-attention cycle)。该理论最先用于全球变暖问题的研究。他认为环境问题的发展会经历逐层推进的5个过程,即环境未受到关注的前问题阶段、逐步受到关注的预警阶段、需付出代价来改善的成本反思阶段和注意力下降阶段。他认为,但并不是所有的环境议题都会经历完整的这5个阶段,有些议题在得不到足够的关注时,会在中途消失;也有些议题会在某几个阶段反复循环,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后有学者在Downs五阶段的基础上,发现了媒介议程具有循环周期模式,他们将议题的周期性变化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上升期、 文持期、和下降期。
3. 研究过程
(1)内容分析法
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对内容分析法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他认为,内容分析是一种具有客观、系统、定量特性的研究工具,能够对特定传播内容尽可能地避免主观性的干扰。
(2)文本分析法
通过对两家媒体的雾霾报道的文本研究,分析标题关键词、统计内容高频关键词以及报道主题,小到分析词性,大到对报道全文的主题编码,文本分析在本文中占据重要地位。
(3)比较研究法
对媒体在雾霾报道同一文度下对比,分析不同媒体在议题报道上的差别;对不同时段同一媒体在报道雾霾议题的特点分析,从而探索时间流变中可能会有的规律。
四、研究设计
1. 报纸的选择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的机关报,代表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舆论上具有强大的震慑力。在对公共议题的报道上,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政府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的中央机关报,多次通过成熟的民意调查来了解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和问题,从独特的视角进行客观详实的报道。
2. 时间的选择
从现有的期刊来看,大多数研究都选择在一个短期的时间文度中进行分析,缺少对雾霾报道的长期观察研究。因此,本文选择在这两份报纸中最早出现雾霾报道的时间即2007年,至2015年4月30日内的新闻,以期探讨把握雾霾报道的变化规律。
3. 数据搜集
为了使研究更加完整连续,笔者以“霾”、“空气”、“PM2.5”、“环保”等作为关键词,从人民网报刊检索中搜索到《人民日报》的报道1135篇,在中青在线搜索《中国青年报》,出现829篇,剔除作为背景性材料提及以及与雾霾主题不相关的报道,统计以雾霾为核心议题的报道,整理得到《人民日报》雾霾报道278篇,《中国青年报》187篇。
4. 研究问题
雾霾成为公共性议题的核心在于其议题建构的广延性与持久性,从事件上升到议题,进入媒介和政府议程,需要长期的跟踪和媒体之间的联合。基于时间文度对媒体在雾霾议题上的报道,本文提出三组研究问题:
问题1:雾霾报道频率是否与雾霾天气有关?从时间文度观察,媒体报道雾霾议题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问题2:两家媒体的报道框架是否相同?各自的雾霾报道是否平衡?
问题3:在时间文度下,两家报纸的雾霾报道框架有哪些特点? 时间维度下报纸雾霾议题的框架研究(2):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29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