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形象概述
女大学生群体并不是自古就有的,最初是伴随着新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开始出现,并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而逐渐有了清晰的媒介形象。女大学生群体媒介形象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每个阶段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以及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媒介形象的概念以及女大学生媒介形象发展阶段分析,来了解女大学生群体媒介形象的发展阶段历程。
(一)媒介形象概念界定
媒介形象,即Mediateded Image。Mediated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定义了“形象”本身乃是作为“介质”存在的;第二,定义了“形象”乃是通过“媒介”而存在的。 “形象”本身作为“介质”存在,意思就是在人们真实的生活情况与大众映像之间存在着一个媒介形象,媒介形象横亘在真实情况与大众印象之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构成对于真实世界的遮蔽。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我们对任何实物的认知都是通过媒介来完成的。
通俗来讲,媒介形象就是人们以大众媒介为载体所观察到,理解到的某些群体的形象。也就是上述解释中“媒介形象”的第二个意思。这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这里的“形象”是依托着“媒介”存在的,如果没有媒介,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媒介形象。第二,人们对某些群体的印象是通过大众媒介这个中介而产生的。由于现代生活已经脱离原始的部落时代而逐渐扩大化,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大都来自于大众媒介的报道,一方面这体现出媒介这一中间环节对于现代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也预示着大众媒介是否真实全面客观的报道被报道对象对于公众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在这些群体的真实情况和大众印象中间存在着一个大众媒介,大众媒介的报道构成了我们的所有认知。从女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形象的形成来说,它的存在依托两个先决条件:第一个是媒介;第二则是媒介长期对女大学生群体进行的各种报道。
(二)女大学生群体媒介形象的回顾
女大学生群体这一概念从最初的只有社会上层人士才能读书的女校学生,到现在成为一个大众化的身份其间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这部分我们将从纸质媒体、影视剧和网络媒体三个方面来分析女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形象特点,以便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形象拥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从纸质媒体来说,对女大学生群体媒介形象的塑造始于中国最早的女性媒介《女学报》,它是1898年由康有为的长女康同薇等人创刊于上海,主要内容为提倡女学,争取女权,为广大女性呼吁权益。当时的女大学生群体大部分都是社会上层知识分子,她们的媒介形象在当时体现为开放自由,源^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完美新型的女性。而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真正的成为一个大众化的概念是从1978年以后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从恢复高考制度到29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纸质媒体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形象塑造都是以刻苦勤劳、不计酬劳的形象出现。1983年,《中国妇女》在第五期的社论《愿我们有一个新的妇女观》里面报道了当时部分女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考上大学的新闻。90年代开始,对女大学生的负面报道也开始逐渐见诸报端,到20世纪至今,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一直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趋势。
在影视媒体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形象塑造中,体裁多以爱情为主。大都以表现女大学生用于追寻爱情、友情的鲜明个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近年来流行的青春文学。继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之后,青春文学系列电影在中国市场上大热。相继出现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苏有朋的《左耳》等描述女大学生体裁的电影,但是这些电影都是在刻画描述女学学生勇于追寻爱情、友情的故事,试图给观众呈现一个单一的勇于追求爱情的媒介形象。给观众造成这样的拟态环境:好像对于女大学生来说,没有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她们的大学生涯就不不完整和不完美的。 网易新闻女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形象研究(2):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5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