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绿化设计
园林植物是构成景观带的主体,因此在滨水区设计中,绿化景观设计体现了水与绿化的亲和关系,力求创造水环境和绿色环境与人和谐相依的生态环境,使改造后的河道不仅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向城市中心输送新鲜空气,改善城市环境的绿色生态廊道。绿色廊道的建设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注重生态结构的合理性,以绿为主,因地制宜,以丰富的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为主。在树种选择上,树种种类要多样性,配置结构要采取复层结构,要达到一定的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绿化量的最大化,形成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带廊道。滨水绿化的总体构思应以植物造景为主,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形成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城市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要改变目前绿地完全从属于临近小区的做法,增加从外侧城市道路进入绿地的通道,保证有一定规模的公众绿地。在绿化种类上,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并以树为主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
另外,滨水区有着区别于其他绿地的特点:
1、 地形狭长,呈带状分布。根据滨水地带的地形特点,植物景观在空间结构上具有连续性,表现为序列性的空间组合和变化性的构图形式。
2、 生态交错带,滨水地带处于水陆交界边缘,正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物质和物种常沿河流进行迁移,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带常表现为连续分布的绿色植被带,景观生态学对其定义为河流廊道。这里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非常频繁,因此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很高,与这种生态过程相适应,水滨的植被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形式。
在清西河的绿化种植方面,结合清西河的历史文化特点,按一定的主题进行设计。首先,虚空间是由地被和草坪覆盖的大面积平缓地或缓坡地构成的开敞型动态空间。场地上基本无乔、灌木,仅有少量的孤植风景树,空间开敞明快,通透感强,适于游人聚集。半虚半实空间由稀疏乔、灌木组成的半开敞型,可游可憩、动静皆宜的绿地空间。其通透性不及开敞空间,有少量遮阴树,适于喜安静的人休憩。实空间由乔、灌、草组成的结构紧密的林地,构成岸线景观的实空间,保证水体空间的相对独立性。
其次,绿化以乔木为主,乔灌结合,常绿与落叶结合,采用大片连续丛植、片植、组团式栽植手法,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采用大绿、大色块的对比手法,营造滨河绿地景色各异的四季景观,展现滨河绿地植物配置色彩的多样性和林际线的曲线美。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植物的亲水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选择耐盐碱、抗旱、抗寒、叶面积系数大的抗性树种和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种。本设计所选植物有:
1、 常绿树种:香樟、四季桂、金桂、栀子花、金边大叶黄杨
2、 落叶乔木:合欢、垂丝海棠、法国梧桐、银杏、日本早樱、日本晚樱
3、 花灌木:紫荆、迎春、海滨木槿、木槿
4、 色叶树:紫叶李
5.5 竖向设计
清西河带状绿地最宽处120m,最窄处不过20m,且地处交通繁忙的闹市区,因此采用了传统的缓坡微地形的设计手法对地形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处理。整个绿带的现状地形在2.703.10左右,因此设计地形的基准面定为2.803.10,以求利用挖土堆高,尽量达到土方平衡。绿带内地形平均高差约0.60m,最大相对高差约为1.50m。整个带状公园都有向内缓的趋势,在此前提下又在局部做微地形,这既是造景的需要,又是植物生长的需求,更是对清西河带状绿地功能的体现。起伏的地形容易形成优美的植物景观线和丰富的层次感,同时也使园路时隐时现,显得更自然、更舒缓,易达到“曲径通幽”、“小中见大”、“小中见精”的效果。同时起伏的地形便于排水,避免河水外溢和草地积水,且便于收集雨水;起伏的地形在丰富景观的同时又增加了绿地面积,加强了生态效果,还使公园自然地向外渗透,与周边绿地融为一体。 生态公园交通及设施景观规划设计(7):http://www.751com.cn/yishu/lunwen_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