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一:敦煌研究院授权的国宝级展品
亮点二:再现丝绸之路的千年盛世
亮点三:当代艺术的饕餮盛宴
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举办的这个《敦煌:生灵的歌》艺术展曾经在上海掀起一阵风潮,都纷纷买票排队去参观。这种现象说明,民众对“原生”艺术如此“再生”是有一定的接受度并且主动了解与接收,这对于我们研究来说,仿佛看到了新的曙光。
引言
(一)研究目的
1. 通过专业研究以及市场调研,梳理目前在文化产业中敦煌艺术文化开发的现状(包括商业和非商业)
2. 通过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以及经典案例研究借鉴,研究敦煌艺术文化在文化产业中“再生”再开发的未来可能性,以及可发展的方式,提出实际的发展建议。
3. 探索在新兴文化产业中,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新办法。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1) 梳理当前对敦煌艺术研究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和现状,对未来的敦煌艺术理论研究有着一定指明方向的意义。
2) 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而言,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说明新兴的文化产业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有新时代性意义,也对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可能性理论研究有意义。
2. 现实意义
1) 现实中,敦煌艺术研究的理论成果并没有真正走入大众。本文研究的就是如何将敦煌艺术理论转化成实际的产业,让大众知晓,对于敦煌艺术理论的传播和传承有着实际的意义。
2) 在说明敦煌文化的“再生”同时,也是对文化产业提出了新发展的方向,是与一种新的文化的融合。
3) 敦煌艺术作为特定地域中民族审美文化的结晶,在1600多年中历经数次再生后已成凝聚状态,但如果不能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全新的形式再生,而只是作为遗迹和古董残存,那么,它将在十分有限的价值空间中被文化趋同的浪潮淹没。所以培植敦煌艺术的再生能力十分重要。而在文化产业中发展则是一个新方向。
一、基本论点、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基本论点
敦煌的艺术,是壁画、彩塑和建筑三者的统一体。敦煌艺术是经过历史的选择、经过北魏以降十三个朝代一代代人的反复加工、修改和阐释后形成的文化凝聚物,具有无可争议的既定价值。然而这个既定价值又在一定层面限制了敦煌艺术原有活力,逐渐固化而变成了一种审美历史的标本。
敦煌艺术从原生到再生,是一个哲学命题,范畴属于“敦煌艺术史哲学”,并且是“敦煌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敦煌艺术的“再生”,从根本上说就是对那种遏制敦煌艺术原有活力的恒定性的解构。
自从1900年敦煌莫高窟第16号窟内的暗窟( 编号为第 17 窟) 被打开,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就开始走向世界。仅就研究者和艺术家所言、编著史籍、临摹壁画、雕塑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这属于的是研究和复制的范畴,是敦煌艺术的“量变”。与笔者所说的“再生”概念分属两个范畴。这些艺术成果的长期积累终究是会产生质变的,而不是单纯的量变。 从原生到再生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对敦煌艺术元素的继承与创新(2):http://www.751com.cn/yishu/lunwen_6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