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王福庵和陈巨来印风的比较以圆朱文为例(3)

时间:2020-11-02 21:53来源:毕业论文
1.2圆朱文的发展 在吾、赵之后不久,元代迅速形成一个圆朱文印的热潮,后来由吾丘衍的弟子吴叡、同时期的还有吴福孙、王冕、以及吴叡的弟子朱珪,

1.2圆朱文的发展

在吾、赵之后不久,元代迅速形成一个圆朱文印的热潮,后来由吾丘衍的弟子—吴叡、同时期的还有吴福孙、王冕、以及吴叡的弟子—朱珪,汪关、林皋、巴慰祖、邓石如、赵之谦、徐三庚等一代又一代印人的研究、学习、带领下,把圆朱文这一路工稳印风发展的越来越精彩,将这一队伍逐渐壮大。

近现代以赵叔孺为首的包括他的弟子方介堪、陈巨来、叶潞渊、沙孟海和以王福庵为首的韩登安、吴朴堂、谈月色等人都为圆朱文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尤以王福庵和陈巨来为代表。因王的圆朱文线条横画像两端加压而微弯的钢条,导致其成弧形,但劲力内含,折笔处方圆结合,因此称他的印风为“铁线篆”。陈巨来是将赵孟頫、赵叔孺一路的线条美而圆润、用笔遒劲的印风向前又推进了大大的一步,我们称他的印风为“元朱文”。

2王福庵、陈巨来生平及其艺术简介

王福庵、陈巨来均为20世纪圆朱文大家,但是一个人的书学经历及其从小的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对日后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周围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2.1“新浙派”的领军人物王福庵

王福庵(1880—1960)  原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为王褆;字福庵,以字行。号印佣、石奴、福庵居士、屈瓠;晚号持默老人;斋号为穈砚斋、春驻楼等。著有《说文部首拾遗》、《穈砚斋作篆通假》、《说文部首检异》;作品集有《王福庵篆书说文部目》、《王褆篆书治家格言》、《王福庵隶书千字文》、《穈砚斋印存》、《王福庵印谱》、《罗刹江民印稿》等等;主持修撰《西泠印社志稿》等。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王福庵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祖父是清嘉庆戊寅恩科举人,父亲王同愈是清光绪丁丑科进士,在这样的氛围下,王幼承家学,长于文字训诂。十余岁时便以书法篆刻闻名于当时。在他的书学历程中,二十八岁之前,以钟以敬为学习对象,为他求学的时期。二十八岁至四十岁,广收博览期,经常前往各地游历学习,转益多师,此时大都是效仿秦汉以及明清时期各名家,这是他以浙派为基础,发展自己风格的时候。白文仿赵次闲、陈曼生、吴让之,朱文效仿元人及赵撝叔。四十一岁至五十岁,宦游两京,依旧继续前期广积兼资,同时因在铸印局工作,所以有极大的实践机会。他的铁线篆细朱文印不仅在官印上表现卓然,在篆刻艺术上也同样挥洒自如。后来他受邀前往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主拓了《金薤留印》以及其它金石碑刻的摹拓。所以对各种金文风格特征体悟甚深,所以无论取法上古、玺印、秦汉印亦或泉、瓦、布、镜、诏版,他都可以从中悟出三昧,这也成为他入印文字的基因之一,为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典雅蕴藉、淳古厚重、秀丽飘逸的风格奠定文字方面的基础。他的弟子徐植曾说:“福师金石篆刻书艺之旁芜甚广,举凡甲骨、金文、猎碣、玉箸、秦权、诏版、汉碑额、汉石武梁祠画像题字等诸体无所不能”。

他曾说:“知书善书乃治印之本,若徒见刀石而无笔墨,格终不高”。王福庵的玉箸铁线篆印的成功,也正是基于他深厚的古文字学与书法功底,是近代“印从书出”的代表人物。观其铁线篆书法,篆法圆匀对称,体势修长,线条粗细均匀,笔笔中锋,运笔骨力劲健,极富典雅、蕴藉、整饬之美。(图一)

在王的印风中,因他深得浙派精髓,所刻朱、白文印属浙派比重较大,所以将他归为浙派。在以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由于当时照相影印技术不成熟,大量印刷精美的古人印谱不能得以广泛便捷的传播;加之当时交通闭塞,所以印人们不容易从各地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有的也仅仅是就近原则,几人相聚在一起进行切磋,所以大多是人都在闭门造车。邓石如的“印从书出”观点虽然已经提出,但是由于邓为皖派,交通不便,通讯技术的不发达使得这一重要观点传播甚微。而西泠八家一向只重视篆刻技法而忽视书法的重要性,“印从书出”也因为当时社会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他们没有进行调整。这样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篆刻格调,眼界闭塞外加不够注重书法,浙派后来的印人便因循守旧,程式化严重,没有大的突破和发展。而王福庵处于民国时期,且久居大师云集的上海。此时照相影印技术较为普遍,众多珍贵印谱得以出版,再加上王的工作性质,使得王眼界大开。王是善学善用之人, 王福庵和陈巨来印风的比较以圆朱文为例(3):http://www.751com.cn/yishu/lunwen_6405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