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浅析中国意象油画中的“似与不似”精神(2)

时间:2020-11-12 09:21来源:毕业论文
中国画意象形态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苏轼在其《书焉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论到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是苏轼凭借自己的绘画艺术实践提出的

中国画意象形态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苏轼在其《书焉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论到“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是苏轼凭借自己的绘画艺术实践提出的理论思考。他认为,在论画时,不能过多拘泥于物体外在的形象,以形似为标准是小孩子般的见识。“画骨画皮难画神”,“意境是无形的,气韵不可学也”,神韵是超脱于形之上存在的更高层次的艺术表现,只有绘画之物象给人呈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才是画家们最应该追求的。齐白石也曾说道“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绘画之物的“神韵”完全依原样画葫芦般地照抄物象外貌不行,完全抛弃客观物象的真实面貌也不行,必须在两者之间去提炼!尽管说法不一,苏轼和齐白石两者见解的内容实质却是不约而同的,那便是画家内心之中的意象,把客观物象同画面艺术密切联系起来,成为能够更好的反映画家内在情思意境的物质载体。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要求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发挥主观想象,融入自己的情趣思考,通过画面彰显出物象不同于其它的独有神韵以及作者所追求的情感表达。“似与不似”精神传递的是属于中国艺术的思想,它在意象油画的画面上追求的是一种中国情怀,把中国画的传统艺术思想和技法巧妙地运用在油画创作中,是对中国写意精神点睛式的表达,是为有形世界挥洒出一种精神气质,是一幅画生命内在的灵魂。                                      

4  “似与不似”精神的具体体现

4.1  空间设计

由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传统中国画并不注重时间和空间上的完全契合。西方中世纪艺术,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前的油画和中国山水画在空间设计上运用的都是散点透视,这种透视方法不拘泥于焦点透视的中规中矩,而是另辟蹊径。它的优势是可以走马观花、东顾西盼、搜尽奇峰、包罗万象。画面的构图变化相当丰富,不但有平面化的特征,而且有三维的空间感,光线、色彩和透视空间全都不遵循真实的空间规律,时间的移动及空间的跨越交错变化,给人一种跳跃的视觉感受。

从中国意象油画的空间设计来看,“似与不似”的绘画精神展露无遗,艺术家们并没有完全将西方这种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科学透视法运用到创作中去,其作品的形式反而以中国画所讲究的平面化和纯粹化的处理取代之前的繁杂和写实。在画面空间的表达上,并不是简单包含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而是运用平涂的技法,尽可能的压缩背景空间,将自然空间和艺术家内心孕育出的审美空间自然地融合。体现在画面上的结果则主要是从画家的主观感受和画面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融入了创作主体对描绘对象的理解与情感,讲究个人意绪的真情流露,有较强的表现性。

4.2  造型表现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造型表现方式自始以来可以说都是以意象造型为主的,即艺术形象塑造的表现手法在“似与不似之间”。从造型角度上来讲,进行意象油画创作的艺术家们吸收了传统中国画中重“神似”的特点,通过自身对物象的理解和体验,捕捉其个性的情趣和风采,对客体精神的提炼则利用取舍以及夸张的表现方式以传统笔墨的韵律和节奏来塑造。意象油画它以简单的意象替代现实的物象,即使把自然物象或是人物作为绘画主题,目的也不是单纯为了表现其自然属性,而是“取其意气所到”,通过对客观物象“神”的本质把握达到作者主观“意”的审美表达。所谓“出于意表”、“笔简形具”就是这种“似与不似”造型意的表达。它既不像西方写实油画那样以客观物象为参照物,拘泥于对现实物象的细节描绘,同时也不像抽象油画那样撇开客观物象,单纯追求主观情思的表现,而是把目有所见的客观与心有所感的主观密切融合在一起来表达,致力于达到一种“传神达意”的境界,是物象在画面上被赋予灵魂的一次“重生”。 浅析中国意象油画中的“似与不似”精神(2):http://www.751com.cn/yishu/lunwen_6462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