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湖景观设计,是充分运用自然地理条件,结合园区的规划发展需要进行的,是园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与居住区、生活服务区等紧密联系,起到纽带的作用。从长远来讲,人工湖对于园区将来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优势,它可以使环境与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然而规划设计这样一个人工湖景观区,它是围海造陆的一个范例,可以打造成为该滨海园区的特色,使通州湾这个新兴港口的名气与日俱增。同时,对于宣传当地特色文化和教育当地居民传承优良传统,促进其与当地经济共同发展,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中国其他兄弟城市,更使其发展成为世界上一流的新兴城市。
2项目背景
2.1地理概况
南通滨海园区(通州湾)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三角核心区,位于江苏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是南通沿海前沿区域承南启北的中心节点。南通滨海园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北翼、南黄海之滨,气候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园区功能定位为“苏东门户、产业航母、海上新城”,即港口、产业、城市三位一体化发展,成为上海北翼一座迅速崛起的现代化港口新城。
新城人工湖项目位于园区滨海大道北侧,总用地面积约600亩,人工湖北侧为园区行政区、西侧及四周为商业休闲区、东侧为教育科研区,南侧为城市综合性生活片区。该区域是展示新城形象、城市精神的重要区域。
2.2人文概况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都城北迁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境),大举向北移民。汉初,东瓯王举国徙江淮间。几次移民都有一部分散落到海陵(时称海阳今天泰州市)一带,他们将吴越文化带到了这里,形成了一种南方文化北上的趋势。
南通人崇尚粗茶淡饭。亲友登门,以茶相待;男娶女嫁,以茶为礼;砌房造屋,茶叶奠基;供神谢土,洒茶为祭……旧时,南通城内东大街、湾子头、小码头、彭家巷、起凤桥、掌印巷、南大街等大街小巷、桥堍码头,都有茶馆,到处都体现出浓厚的茶文化。
南通素以产棉著称,史有“木棉花布甲诸郡”之说,被冠为土布之乡、蓝印之乡。5000年前海安青墩人用陶质纺轮、角质纺轮和骨针等物,开始了原始纺织。宋末,手工纺织崛起。清代,通州土布已蜚声关内外。光绪十年 (1884)前后,使用印度机制棉纱织造土布,门幅加宽,开始出现色织布和花色布,通州成为清代全国四大手工纺织地区之一。纺织文化一直保留至今,透漏出南通人们传承,朴素的处世之风
南通拥有205公里海岸线和163公里江岸线,丰富的资源使盐业成为南通地区最早的产业。从西汉初年开始出现煮盐业以后,历代市境盐业生产不断发展。中唐以后,所产盐号为“吴盐”。同治年间,吕四、余东、余西等场所产盐以色白咸备受推崇,列为淮盐之冠。 盐商文化,不仅给南通人民带来了经济上的效益,而且还培养了南通人民敢于接受新事物,敢于用包容的心态迎接时代变化。
2.3经济概况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408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2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221.48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571.53亿元,增长1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005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8671美元,比上年增长10.9%。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3%,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服务、旅游、交通行业呈现出迅速发展势头。
3规划设计原则
3.1以人为本
设计是以人为本的,如果脱离了人的需求,离开了科学的严谨性,设计出的方案是不能被世人接受的。以人为本,结合自己所处的大环境,结合人们的需求,设计出的产品才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实际。如果脱离实际,不以人为本而是单纯的追求为了设计而设计,所设计的东西是不会具有合理的使用性能的。设计是体现一个时代的特色,通过设计出的产品体现当代的历史、感情、道德和审美等,是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脱离人性的设计是寸步难行的。景观设计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科学的改造,其目的是在不破坏自然平衡的同时,让景观更好地服务于人。而设计中注重人文关怀,则会使得具体景观元素的尺度、颜色更加符合人的基本习惯,同时也对人的心理活动带来良好的影响。 滨湖公园总体设计+文献综述(2):http://www.751com.cn/yishu/lunwen_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