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医学论文 >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2)

时间:2020-09-01 21:44来源:毕业论文
12 致谢 14 附录 15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化,手机的类型也在日趋高端和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手机,尤其是大学生这类追求潮流的群

12

致谢 14

附录 15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化,手机的类型也在日趋高端和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手机,尤其是大学生这类追求潮流的群体,逐渐形成手机成瘾的倾向。“手机成瘾”逐渐发展成为类似“网络成瘾”的一种异常的行为方式。有研究者也称其为“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依赖综合症”。国内韩登亮等人[1]将手机成瘾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徐华等人[2] 从操作层面界定手机成瘾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目前国内对手机成瘾研究的并不多,有些学者致力于编制手机成瘾问题的相关量表,如熊婕等[3]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问卷,编制严谨化、信度高;有学者开始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研究手机成瘾,如王薇[4]总结了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概念,还测量其影响因素;还有韩登亮与齐志斐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危害进行心理分析。王相英[5]更是进一步探讨了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格特质的关系。

在诸多影响手机成瘾的因素中,已有研究表明人格特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的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Phillips、Butt和Blaszczynski[6-7]在调查手机使用和“大五”人格关系中发现,外向型的人有更高的手机使用频率,主要在手机通话和短信服务上,而亲和性低的人则更喜欢手机游戏。而在国内研究中黄靖茵[8]则探讨了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与气质类型的关系,认为多血一粘液质对手机的依赖性相对较低,而胆汁质的依赖性则相对较大;而陈少华[9]、秦曙[10]也考察了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发现外倾性及高神经质个体更容易手机成瘾,一旦不能使用手机更容易出现心烦意乱的负性情绪;杜立操、梁杰华[11]则第一次采用结构式的《手机依赖问卷》探索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结果表明神经质、内外倾性对手机依赖有较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整群抽样,在苏北某高校随机选取325名在校大学生作为施测对象,剔除漏答或规律性作答的被试35人,有效被试290人,问卷有效率为81%。其中男生73人,女生162人;人文学科167人,理工学科68人;独生子女125人,非独生子女110人;城市103人, 农村132人;人群中当过学生干部的191人,没当过学生干部的44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

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 MPATS) 由华中师范大学熊婕等人编制,适用于诊断大学生的手机成瘾。MPATS采用五点计分, 共16个项目,包括戒断症状、突显性、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维度。信度为0. 834,效度系数达到0.9以上。

2.2.2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

该量表是由钱铭等[12]在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包括48个项目。该量表包括四个因子:内外向(E)、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P)、社会掩饰性(L)。该量表的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除了P 量表在0.51~0.60外其余量表的信度均大于0.70,表明有较高的信度。该量表与EPQ的相关较高,并且能有效地区分不同性格类型的人,这证明该量表的效度较高。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2):http://www.751com.cn/yixue/lunwen_5976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