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4 标准CV曲线
图4.5 样品M1、M2与M3的CV(3mv/s)关系曲线
根据电位差和对称性可得电极材料的可逆性:M3>M2>M1
图4.6 样品M1、M2与M3的CV(5mv/s)关系曲线
根据电位差和对称性可得电极材料的可逆性:M3>M2>M1
图4.7 样品M1、M2与M3的CV(8mv/s)关系曲线
根据电位差和对称性可得电极材料的可逆性:M3>M2>M1
图4.8 样品M1、M2与M3的CV(10mv/s)关系曲线
根据电位差和对称性可得电极材料的可逆性:M3>M2>M1
图4.9 样品M1、M2与M3的CV(20mv/s)关系曲线
根据电位差和对称性可得电极材料的可逆性:M3>M2>M1
图4. 样品M1、M2与M3的CV(50mv/s)关系曲线
根据电位差和对称性可得电极材料的可逆性:M3>M2>M1
经过6组CV曲线的比较,可以得出3个样品的电极材料的可逆性M3>M2>M1。
已知:
样品1:LiOH•H2O(1.6795g, 0.04mol)、NH4H2PO4(2.3154g,0.02mol)、FeSO4•7H2O(5.5107g,0.02mol)和NiSO4•6H2O (0.1035g,0.0004mol)、PP聚丙烯(0.3469g)。
样品2:LiOH•H2O(1.6723g,0.04mol)、NH4H2PO4(2.3006g,0.02mol)、FeSO4•7H2O(5.0050g,0.018mol)和NiSO4•6H2O(0.5254g,0.002mol)、PP聚丙烯(0.277418g)。
样品3:LiOH•H2O(1.6775g,0.04mol)、NH4H2PO4(2.2917g,0.02mol)、FeSO4•7H2O(5.0022g,0.018mol)、NiSO4•6H2O (0.5236g,0.002mol)、蔗糖(0.3142g,0.009mol)、PP聚丙烯(0.32380g)。
结论:
1〉样品2比样品1多添了添加剂Ni2+,样品2的性能优于样品1。由于Ni2+离子参杂可以提高电极的可逆性。Ni2+掺杂后,破坏了原有的晶格体系,新的LiFeNiPO4的晶格排布更适合Li+的迁移。
2〉样品2加入了蔗糖,也就是碳源,得到了样品3,样品3电化学性能最好,因为碳包覆能提高材料的导电性。
C是较为廉价的材料,同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还原性等特点,被用来作为理想的包覆剂。在LiFePO4表面进行C包覆有如下优势:
1.可以有效防止Fe2+氧化成Fe3+。
2.防止LiFePO4颗粒进一步团聚,有效地细化了产物晶粒。
3.增加了LiFePO4颗粒之间的导电性。
目前,常用于包覆LiFePO4颗粒的C有:葡萄糖、蔗糖、乙炔黑、石墨、碳纳米管等。选用的碳源不同,包覆的效果也不同;碳包覆能提高材料的导电性,但同时降低了材料的体积密度。因此,要选择合适的碳源及包覆量。
5 展望
本论文系统地阐述了碳包覆与添加剂Ni2+对合成LiFePO4的影响,并根据测试结果对所产生的原因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在合成LiFeNiPO4的基础上对LiFeNiPO4适当的热处理。
LiFe1-xNixPO4体系在充放电性能方面还有欠缺,如何进一步提高Li+扩散系数和电子迁移速率等方面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要深入研究LiFe1-xNixPO4体系的掺杂机理,为制备优良性质的LiFe1-xNixPO4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致 谢
本文是在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到选到课题的研究和论证,再到本毕业论文的编写、修改,每一步都有刘老师的细心指导和认真的解析。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老师以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勤勉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了我,给我巨大的启迪、鼓舞和鞭策,并成为我人生路上值得学习的榜样。使我的知识层次又有所提高。
同时感谢所有教育过我的专业老师,你们传授的专业知识是我不断成长的源泉也是完成本论文的基础。
感谢我同一组的组员和班里的同学是你们在我遇到难题是帮我找到大量资料,解决难题。 LiFeNiPO4的性能探讨研究(7):http://www.751com.cn/cailiao/lunwen_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