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法学论文 >

官员腐败心理及其防治对策(2)

时间:2020-08-28 20:36来源:毕业论文
2.家族性腐败严重 当前腐败现象在不断由个体化向群体化发展,团伙案、家族案不断增加。涉案人员上下勾结,内外串通,相互掩护,合伙作案。例如安徽

    2.家族性腐败严重

当前腐败现象在不断由个体化向群体化发展,团伙案、家族案不断增加。涉案人员上下勾结,内外串通,相互掩护,合伙作案。例如安徽原省委副书记王昭耀和安徽宣城原副书记杨枫,他们利用自身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大肆敛财,更是玩“郎舅共享情妇”的把戏,他们的行为被世人所不齿,已经严重影响社会道德。家族式的腐败吞没了一大批干部,毒化了社会风气,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3.涉案金额惊人

20世纪80年代,腐败案件涉案金额最多为8亿元,到了90年代,达到了60多亿元,[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不断发展,腐败案件涉案金额也更为惊人,2007年至2012年期间,全国共查办商业腐败案件8000多件,涉案金额已高达200多亿元。涉案金额的曝光,让人觉得万元贪污已稀松平常,群众开始担忧纳税金额的去处。在腐败分子利用自身职务之便,将为人民服务宗旨抛在脑后,大肆收受贿赂,将不义之财收入囊中之时,却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信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看,解决腐败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突出表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作风问题抓起,以上示下,率先垂范,发挥表率作用的重要性。中央和省委更是针对领导干部出台了一系列禁令性要求、政策,如禁止公器私用,反对公款吃喝等。[3]反观近年来的成效,各类高端消费的下降,机关单位接待费用的相应减少,使社会的不良作风得到了改善。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实现中国梦,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领导班子,正在不断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腐败一定会得到解决。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三、腐败的心理原因及表现

     腐败心理是形成腐败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心理的催化下,部分领导干部走上了腐败的不归路。

    1.贪婪心理

贪婪心理是诱使领导干部走上腐败道路的重要心理因素,往往领导干部贪污腐败都是因为内心贪婪。[4]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价值观进入中国,部分人的三观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拜金、享乐,极端思想普遍,只想着不劳而获。领导干部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少数人开始不安于现状,国家给予的工资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私欲,他们想要获得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他们想要在自己付出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利益,于是他们欲望开始膨胀,而欲望往往是一个无底洞,一旦开始就无法填满,他们不断地想要更多,金钱、权力、美色,而正是因为这些,他们在自己无法获得的情况下开始伸手他人,利用权力获得金钱美色,利用金钱美色去获得权力,他们一步步将自己推向了腐败的深渊。

    2.侥幸心理

    腐败者不可能不清楚腐败的严重后果,不可能认识不到腐败一旦败露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但是还是有许多领导干部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铤而走险,走上了腐败的道路,而其原因就是大部分人抱有侥幸心理,自以为可以瞒天过海。而正是由于体制的缺失,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腐败隐藏期加深,纪检监察部门想要发现腐败的难度也不断加深,许多腐败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甚至出现“边贪边升官”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导致许多腐败分子觉得自己的行为不会得到追究,而有的领导干部在看到这样的结果后,也开始心存侥幸,滋生腐败。例如王怀忠,这位原安徽省副省长,其实早在1993年担任安徽阜阳地委副书记和行署专员时就已经出现腐败,但两年后却反而升为该市市委书记,三年后又为安徽省副省长。[5]这样的例子为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提供了支撑,让他们觉得只要运气好,不被查,那么腐败也没关系,而那些被严惩的腐败分子只是因为他们运气不好,这样的侥幸心理也导致腐败分子们更加有恃无恐。 官员腐败心理及其防治对策(2):http://www.751com.cn/faxue/lunwen_5952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