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江苏与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成为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2]。2015年,江苏常住人口达7976.3万人,居中国第5位,城市化率达到65.2%。农业从业人员由2003年的1230.3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747.4万人,降幅达39.3%。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人均GDP达90187元人民币,高居中国各省首位。江苏省的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省域第一,已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3]。江苏省的行政区划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截至2016年,全省共辖13个地级市,分别为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宿迁、泰州。
二、研究方法介绍
本文总结已有的研究经验,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客观、全面地了解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并给出合理发展建议。
(一)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4]。因子分析法的一般步骤主要包括:标准化处理选取的数据,估计因子荷载矩阵,建立因子分析模型,最后写出因子得分表达式,最后运用公因子对应的特征值与总提取特征值的比值进行计算综合评价得分[5]。
(二)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
聚类分析是指以分类为基础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显著的特点是按照个体之间亲疏程度在没有充分检验的条件下就可以产生多个分类结果。其具体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已经分类的内部,各个个体之间具有相似性,二是类与类之间的个体的特征值差异较大。其中,聚类分析中的亲疏程度指的是个体间的相似程度与个体间的差异程度[6]。
三、构建城市化水平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目前学界用于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主要有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种[7-8]。但一直以来,对于城市化水平评价的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运用单一指标法来进行测度,通常运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用地等一系列单一指标对城市化的发展水平进行描述和评价,如王洋等人就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核心指标,对土地城市化水平和土地城市化进程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其空间格局与变化[9]。但是,城市化进程是人口、空间、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多种因素综合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仅用单一指标进行评价恐怕难以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态势[10]。因此,很多学者[11-13]已经开始运用复合指标法,尝试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标体系并将其运用到城市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去。
本研究在前人[11-13]基础上,遵循全面性、科学性、数据可得性原则,以城市化的内涵为依据,选择了如下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人均GDP X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X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X3;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 X4;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5;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6;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X7;城镇人口比重 X8;2014-2015城镇人口增长率 X9;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 X1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 X11;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 X12;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 X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X14;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 X15;每万人机动车拥有量 X16。
根据城市化的内涵,选取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和城镇人口比重及年增长率来代表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就业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来代表区域和城镇收入水平;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过程中的区域产业结构;用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反映城市化过程中的地区财政收入状况;用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来反映由城市化过程中的区域人口素质情况和地区科技水平;用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万人机动车拥有量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反映由城市化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情况。可以说,在数据来源有限的情况下,以上 16个指标基本上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城市化的内涵,展示了城市化过程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全面性、科学性、数据可得性原则。可以用来较为客观地测度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反映城市化实际发展水平。 市域尺度的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评价 (2):http://www.751com.cn/gongcheng/lunwen_19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