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4.2 完善学校德育机制和方法 12
4.2.1 开发创新型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 12
4.2.2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加强自主性 13
4.2.3 重点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13
4.3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 13
4.3.1 提高身体健康素质 13
4.3.2 提高知识文化素质 14
4.3.3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维护公共道德 14
4.4 举行公共活动,提升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能力 14
4.4.1 鼓励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 14
4.4.2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15
结语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大学生公共精神研究
1 引言
进入现代社会,公共空间的扩大相应地对公民提出了公共精神的要求。中国虽以“礼仪之邦”自居,但公民素质却常遭到他人诟病,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共精神的缺乏。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试图通过阐释公共精神的内涵,探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现状,并着重从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公共精神缺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可行方案,希望能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2 公共精神相关概念阐释和发展历史论文网
2.1 公共精神的含义
公共精神一词属于舶来词,至今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权威的定义,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在此选择一下几条相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具体如下:
¬——公共精神指以利他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公共精神是指作为具有独立主体人格和平等权利义务的个人,自觉主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关心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勇于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一种积极态度和精神风貌。
¬¬——公共精神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和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执行。
——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领域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理想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民众利益和社会需求为依归的精神取向。
概括来看,这些观点分别提到了公共领域、公共生活、公共利益,这些词与公共精神一样,都起源于“公共”一词,并始终与“公共”相关。公共领域是公共精神诞生的基础,哈贝马斯认为真正的公共领域诞生于私人领域确立的基础上,应包含以下基本特征:开放性,即原则上,公共领域向所有公民开放;二是独立与自由,公民自由集合和讨论,不受任何权力机构和个人的限制;三是关注普遍利益,谋求公利而非个人私利;四是为保证信息的充分交流和沟通,需要借助媒介进行传播。 汉娜阿伦特也认为,“公共”意味着任何在公共场合出现的东西能被所有人看到和听到,有最大程度的公开性。基于此公开性,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都可以对所见所闻进行认识和了解,这样彼此之间就具备了可以共同交流的对象和话题,公共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此。 “公共精神”的雏形即为产生于公共生活中的准则和规范,并指导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这里应该明确的是,如果这个行为与公共领域无关,是作为私人的事情时,那其所关联的私人的利益不需要呈现为公开状态,这时公共精神就无从谈起,然而又由于公共生活也是由私人参与,所以与公共事物相关的公共利益也可能涉及或包含着私人利益,此时则不应该排斥私人利益而只追求公共利益,即公共精神应该承认“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self interest rightly understood)。 综合以上,本文所理解的公共精神的含义可以解释为:公共精神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维护公共利益和正确的自我利益时,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和体现于行动上的遵守、执行。 大学生公共精神研究(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7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