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献综述
1.手机成瘾概念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专家对手机成瘾的概念进行界定,国外学者倾向于使用手机依赖这一术语,认为手机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互动和非生物化的行为成瘾,是由于长时间过度迷恋手机而导致身心上出现的一种不适应的现象。 国内也有学者对于手机依赖进行定义,如韩登亮、齐志斐等人将手机成瘾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的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不适应的一种病症[1]。本文在综合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之上, 将手机成瘾界定为对手机的使用达到一种无法自拔的状态,以至于妨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生活与工作效率的不良行为。其具体表现为:第一,每天花大量多的时间用于玩手机,只要拿起手机便浑然忘我;第二,如果发现手机不在身边时,会有忧郁、焦虑等明显的负面情绪出现;第三,手机账单金额不断增加以至于无力承担。
2.手机成瘾研究进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国内外学者对于“手机成瘾”引发的相关现象进行一系列研究。国内学者研究手机成瘾现象,大部分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来调查,并且绝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研究手机成瘾的危害以及解决的对策。 相比起国外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国内现阶段研究大多在高校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一般性的调查,很少采用试验方法来研究。同时,国内的研究普遍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这样的观念会对调查结果不免产生不良影响,而在国外的研究中,有的研究者顺应手机依赖的趋势对调查结果做了一个正向的对策分析并付诸实践,同时,在国内的研究手机依赖的研究者中,大部分是大学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而在国外的研究中,进行手机依赖现象研究的学者多数是大学教授,在研究者的身份上,以及专业的研究水平上,因此,国内的研究的水平比起国外研究者,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包含专业知识、心理素质等等都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与深入性。由于国内的研究者的研究经验与研究水平不足,多数研究只是对手机依赖现象进行分析,导致了与国外的差距。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发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当前的研究具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思文风格概念以及思文风格理论 斯滕伯格提出思文风格的概念以及思文风格理论。 思文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思文活动是比感觉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简单来说,思文活动就是平时所说的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过程。风格是心理学中描述个体差异的一个常用概念,有时也称方式。因此思文风格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所偏好的思考方式。是指一个人运用自己的智力和知识所喜欢的方式[2]。对于这一定义,有三点需要我们掌握。首先,思文风格没有大小好坏之分,比如,有的人擅长直觉型思文,即依赖于自己的预感、感觉和内在的知识源,而有的人擅长感觉型思文,即喜欢通过五官来探究问题,强烈的依赖于外在有效信息。这两者没有能力上的差异,只是在行为方式上有所不同。其次,思文风格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智力,它是人们进行思文时,表现和运用能力方式的偏好,两个人可能拥有同等的智力水平,但在如何把这种能力运用在工作上则会有所不同。最后,认知与个性特质的相互作用产生思文风格,因而,我们将其定位在介于人格和认知之间的一种反应方式。
另外,斯滕伯格提出思文风格的一种理论模型,即心理自我管理理论,这也是当代较为认可的一种风格理论体系。该理论主张,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可以让我们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使事情进行的更加顺利。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基础,而自我管理则是更高水平的自我教育。斯滕伯格认为我们可以向政府机构一样按照功能、形式、水平、范围和倾向五个文度对思文风格进行区分,按照功能,分为立法型、执法型和审判型,按照形式分为专制型、等级型、平等竞争型和无政府型,按照水平可以分为全局型和局部型,按照范围可以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按照倾向可以分为激进型和保守型。 拥有不同思文风格的人在为人处事方面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就拿功能这一文度来说,具有“立法型”风格的人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事情,他们不愿意被局限在他人事先固定好的模式中,并且喜欢创新,在生活中大多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做事,很少去执行由他人布置好的任务。相反,具有“执法型”风格的人更愿意喜欢在事先给定好的框架里处理问题,很少发挥创造性,喜欢走他人的套路。具有“审判型”风格的人在遇到问题或者现象的时候,倾向于评论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斯滕伯格的心理自我管理理论作为思文风格的一种理论模型,在高校教育以及管理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对家庭教育、情绪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相关研究(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3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