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大学生好奇心与幸福感感恩的关系研究(2)

时间:2019-07-20 16:11来源:毕业论文
二、研究综述(一)感恩的研究综述1.感恩的界定感恩一词无法进行简单地分类,它常常作为一种情绪、态度、精神美德、习惯、品质特征或者一种应对方


二、研究综述(一)感恩的研究综述1.感恩的界定感恩一词无法进行简单地分类,它常常作为一种情绪、态度、精神美德、习惯、品质特征或者一种应对方式而存在。这个词缘起于拉丁文“gratia”,意思是恩惠、善良、感激[1]。所有源于该拉丁文的衍生词均与善良、无私慷慨和乐于给予不求回报有关。尽管各种各样的生活实践会引发感恩,但感恩往往是因为事情带来的积极结果,而不太可能因为某种特定的故意而为之的行为。Bertocci 和Millard 将感恩定义为“在某个人的经历中一种能够意识到不求获得的感激的价值感的增加”,而Solomon则将感恩定义为个体对利益的评估以及对利益负责的判断。这种利益、赠与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非物质的,如情绪和精神。作为情绪来说,Weiner认为感恩是一种归因状态,他认为这种归因有两种认知过程,第一是意识到某个人获得了积极的结果,第二是意识到这个积极结果是由于一个外在原因。Lazarus认为感恩是一种移情情绪,这种观点的核心涉及对利他主义的认可与欣赏。Clore、Ortony和Foss认为感恩是一种负载状态,它包含情感和认知两种成分。2.感恩的理论研究根据刘建岭的观点,当前感恩理论主要包括认知情绪理论、情感体验理论、拓宽建构理论和道德情感理论[1]。2.1认知情绪理论20世纪70年代,Schachter提出情绪认知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将情绪的产生归结为环境、生理和认知三者的结果,且认知是核心。Emmons和McCullough[2]提出感恩产生的三种情况。首先受惠者必须意识到施惠者的施惠行为是有意主动,且是出自真心实意、不求回报的,如我们学过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诗描述了游子即将远行,母亲熬夜为孩子一针一线缝衣服,担心孩子在外会受冻受苦,期望能够早日回来家人团聚的心愿。若游子可以体会到母亲这番深切关怀,他的感恩情绪一定会油然而生。 其次是受惠者知觉到施惠者为做出这种施惠行为付出了代价,且知觉到付出的代价越大,体会到的感恩情绪就会越多。如父母白天在工地做了一天的体力劳动,所挣的工资很少,自己舍不得吃好的,回家还给孩子带来他们最爱吃的烤鸭,晚饭后还不休不眠地给孩子们洗衣服,父母为孩子做得越多,孩子们体验到的感恩情绪可能就越多。最后在于受惠者对这种恩惠的关心水平, 越关心越易产生感恩情绪, 就越易产生感恩行为。 如孩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为他所作的一切,他都铭记在心,对于这样的孩子,他更加重视这种恩惠。Clore、Ortony和Collins[3]提出,感恩包含认知成分,这种认知成分影响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解释。
他们假定感恩由三种因子决定(1)受惠者认可施惠者的施惠行为(2)施惠者不以得到回报为目的进行施惠行为(3)受惠者认可并认为施惠者的施惠行为是值得赞美的,受惠者更容易产生感恩情绪。2.2情感体验理论Weiner于1986年[4]提出了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情绪分为两种,即有结果产生的情绪和由原因产生的情绪。人们感恩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身目前的积极表现是施惠者施惠行为的结果。 如一个大学生考研成功可能将原因归因于老师的鼓舞、父母的支持、同学的帮助,这样他就更容易对老师、父母、同学产生感激之情。McCullough提出感恩四层面理论即强烈的感恩情绪体验(强度)、频繁的感恩次数(频数)、广泛的感恩对象(广度)和感恩的集中程度(密度)[2]。2.3拓宽建构理论Fredrickson于1998年[5]提出某些积极情绪可以拓宽人们的行为,即某些积极情绪可以提高智力、增强体力等。 大学生好奇心与幸福感感恩的关系研究(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3596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