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最终学习的目的也是服务于生活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模拟的现实生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迅速吸收知识。数学教学应该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创设真实、自然、生动的情境,贴近学生和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可以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首先课件播放生活片段:“张阿姨在集市上卖洋葱,售价为1元500克。这时候王阿姨买洋葱,她和张阿姨说:“绿色的葱叶子和洋葱头单独出售,葱叶7角500克,葱头3角500克,每5000克。张阿姨想了想说:“原来,洋葱1元500克,现在葱叶子7角500克,葱头3角500克,好像是没亏。”就说:“好吧!把它卖给你!”张阿姨,称了洋葱叶和洋葱头各5000克给了王阿姨。王阿姨走了很长时间,张阿姨也想了好久,才知道是上了王阿姨的当,亏了,可张阿姨到底是因为王阿姨使用了什么运算规律才上当的呢?在这里,我们把这个问题根据投影上的学习来探讨合作的建议。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去探索自己的方法,从而达到初步认识乘法分配律的目的。
建立在孩子们的眼里数学的生活情境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不仅很有趣,贴近生活,有活力,而且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学习数学,更加乐于去探索数学。此外,在创设生活情境,也需要注意数学自身的特性,如果过分的强调生活化就会脱离了数学学习的本质。
2.2 依据新旧知识和观念制造认知冲突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是零散的、片面的,而是经过“提炼浓缩”且“易于消化”的系统的整体。任何知识的一点是,整个网络或节点,一旦离开网络,将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只有在整个关系里,知识才是真正的被理解和掌握,才能体现其价值。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新知识是基于旧的知识库,或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添加新内容的列表,或是将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是学习认识新知过程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停靠点。
例如,在教学《重叠问题》时,创设一个情境,说有两对父子一起去爬山,但是经过路人的讲诉,他们一路上只看到三人。两对父子,学生首先想到应该是四人,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可这和所说的三人就不符合了,从而认知产生冲突,学生经过思考,最终会发现应该是祖孙三人,这就既符合两对父子,也符合三人的要求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重叠的问题。
2.3 运用数学游戏、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
爱游戏是人的天性,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表现的尤其突出,通过做游戏来激发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增加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经历手口脑的互动、互助合作。趣化数学的抽象性,不仅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让学生学到知识,了解概念含义,同时技能得到了训练,智力也得到了开发,而且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教师在进行低年级教学时,游戏的设置显得很重要。低年级学生是处在直接兴趣阶段,普遍存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稳定差的现象,缺乏对事物内部活动和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环节,在游戏中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数学世界,领略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探究(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5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