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促进了研究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上促进了对研究性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研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重视过程,与偏重结果的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是否掌握知识,获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否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研究性学习不仅要研究学生的理性经验,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受,更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过程的心理和情感体验。现代教育不仅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还有发展学生个性的任务,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与自身的主观感受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例如,上海某些小学在活动课程的课时总量内,根据实际条件和各学校的特点自主安排课程、时长、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机制,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利于研究学生从传统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的转变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
2.3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角色,从传统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参与者,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和学习效率,真正释放了学生的个性,也真正贯彻了给学生减负的理念;研究性学习要求老师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情境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把平时所学到的内容用到所研究的课题中,亲身体会掌握知识的每一个阶段,以此获得更深切的体会;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运用有利于打破原有比较封闭僵化的教学环境,学生处于一个开放的、积极的、正面的、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加快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生学习发展、人全面发展,体验生活的大有裨益的研究。
3小学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需具备的能力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3.1小学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力
林崇德把教师应有的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类[2]。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语文是一门综合类的科目,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语文教材的选文内容十分广泛,而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这对老师的知识储备量要求非常高,而且研究内容也会常常超出教材的范围,要求学生要不断挖掘教材,要求老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多的涉猎其他方面复杂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语文老师所要专门传授的语文方面的知识,术业有专攻,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老师,要想教好语文,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语文方面的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等[6]。条件性知识是指如何进行教学的知识,如果忽视这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学很难达到更高的境界。实践性知识是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这是基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的理论知识的基础而言,是用来总结积累知识和经验的。实践性知识既是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运用的结果,也是教师已有实践性知识参与具体教学情境进行改造的产物。
3.2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课堂活动是小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小学教师探索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小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机会,进行课堂教学。有一位老师你艺术源于生活”的课程中,按大纲的要求讲授完后,总觉得学生有些不满意,课后一问,有的学生说:“老师,你举的例子我们搞不清它的内涵”,而又有一部分学过国画的学生又“抗议”道:“老师,你举的例子太简单了,以后的上课能不能多举些例子。”这两种学生的一接触,有时就真搞不清本节课的难易程度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目前的教育形势。研究性学习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应用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课堂上应用,很多教师在刚接触到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理念时还无法及时转变观念,无法很好的对种新理念、新方法消化运用,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向这种模式靠近,不仅要教育学生转变陈旧不合时宜的学习方法,自己更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学习者,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变成课堂上活灵活现的实践能力,这需要教师不断思考,构思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思路,模拟教学场景,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这都与教师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新课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小学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探讨(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60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