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曾表明,所有的人格特质都和遗传有很大关系,其中包括情绪稳定性特质。艾森克甚至断言:“在人格发展中有2/3的差异来自遗传因素【1】,40%受环境因素影响,还有20%受其他因素影响【1】。
虽然人的情绪模式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但有一些研究指向大学生与父母的不同亲密程度可能影响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大学生的情绪不稳定就会造成他们与同伴交往时激烈的言语碰撞或者造成不健全的性格甚至严重到引发心理障碍。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结,它发生在婴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关系最密切的成人之间,因此情感依恋最多的是发生在母婴之间【2】。婴儿时期由母亲喂养和照顾的,在婴儿和母亲的这种日常的“交流”中,逐渐建立起来这种亲子依恋。如果在与父母的日常交流中,父母积极主动的与你交流,个人的依恋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类型,这类人的可能很有安全感,比较沉稳、很少发生冲突、善于解决冲突,情绪较稳定;反之,如果个人的依恋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那么就会形成不安全的亲子依恋类型,不安全亲子依恋类型的人往往具有低自尊、不善于寻求社会支持、性格极端、情绪变化无常,形成不稳定的情绪。所以,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虽然大学生们在外求学,但并没有完全摆脱家庭,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没有减弱,大学生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亲子关系模式对其心理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并持续的发挥作用,对他们的情绪稳定性有很深远的影响。论文网
过去的研究,有将对大学生亲子依恋和分离—个体化作为两个主变量进行探究的,有对情绪稳定性与抑郁症进行研究的,但缺少将大学生亲子依恋与情绪稳定性两者作为主变量进行关系的研究。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关于大学生亲子依恋的研究,相较于国外,国内有关此类研究尚未取得一定成果,还在持续发展阶段,更多处于理论研究。对大学生的亲子依恋更是少之又少,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多,在成年起点的大学生们多是彷徨迷茫的,对人生和价值的真谛认识是不透彻的,都处在发展阶段。如何更好的对情绪进行有效掌控,提升情绪掌控能力,是大学生们需要探索的。因此,对大学生亲子依恋与情绪稳定性的研究则更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对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1.1 研究现状: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与父母建立第一人际关系,就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将父母和子女联系起来,不仅仅只有血缘上的关系,更多的是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上的依恋、互动。亲子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父母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影响着你对待世界的态度,父母怎样对待你,你也会以之效仿如何对待你身边的人和事。亲子关系在你整个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的气质是带有一定稳定性的,但也不是固定不可改变的,是一定程度的稳定,环境可能对一部分的气质特征有影响,但是那些相对稳定的气质特征人们很难对它们做出改变。所以,某些气质(如情绪稳定性)可能随着环境的影响,亲子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下面是对涉及亲子依恋及情绪稳定性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及分析总结。
1.1.1 亲子依恋的相关研究
1、气质与依恋类型
安斯沃斯等人发现:“教养方式的作用比婴儿自身的个性作用对依恋的影响更突出,母亲如果有精神病史或者受到过虐待都有可能造成婴儿的不安全型依恋,相比于精神病史和受虐经验,个体的身体障碍和心理失调对依恋影响很小。”说明父母的养育行为对婴儿的依恋类型作用更大,特别是母亲的各方面因素对婴儿形成安全或者不安全的亲子依恋类型有很大的关系。由此我们还可以知道,母亲对婴儿亲子依恋类型的形成比父亲的影响大。因此,我们更加要关注母亲的教养方式以及心理疾病等对婴儿的影响。 大学生亲子依恋与情绪稳定性关系的研究(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78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