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母亲引导性语言和受教育水平对学前儿童叙事的影响(2)

时间:2021-08-07 14:37来源:毕业论文
亲子叙事是儿童早期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叙事,通常称其为讲故事,是一种脱离语境进行有组织表述的语言能力[1]。在亲子叙事过程中,母亲的引导性

    亲子叙事是儿童早期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叙事,通常称其为“讲故事”,是一种脱离语境进行有组织表述的语言能力[1]。在亲子叙事过程中,母亲的引导性语言扮演着关键的作用,母亲引导性语言指母亲在叙事过程中给孩子提供的各种具有引导作用的话语,通过语言引导可以让儿童更好的参与叙事过程,可以很好地促进儿童的语言、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发展[2]。

在语言形式上,Farrant和Reese(2000)将母亲的引导性语言分为特殊疑问句、是/否问题、陈述句和重复句[3];在语言内容上,Justice 和 Kadervek(2003)话题控制性语言作为分类依据, 将母亲引导语言分为控制性语言和引导性语言[4]。

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除了母亲的引导性语言,母亲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叙事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包括三个因素:家庭收入,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家长职业。其中,母亲受教育水平是与母亲采用的教育措施相关性最大的一个因素[5]。Hart 和 Risley(1995)通过两年半的逐月追踪,获取三种类型家庭亲子对话预料, 研究就发现社会教育背景较高的中产阶级家庭, 父母言语输入量为每小时 487 句,相当于社会经济和教育背景较低的劳工家庭和福利家庭父母言语输入量之和[6]。国外研究显示,对健听儿童而言,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儿童演讲和 

语言发展相关显著[5]。母亲受教育程度能预测儿童词汇量、表达性语言的增长率和听觉理解[7][8]。综上可知,不同阶层间亲子自传叙事中母亲的引导性语言存在差异。

迄今为止,关于亲子叙事的研究多集中在西方国家,国内研究者多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较少有系统的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近年来,以李甦、周兢为代表的研究者介绍了部分国外叙事的研究经验, 并考察了儿童叙事的影响因素等问题。Wong 等研究者[9][10]考察了粤语语言障碍儿童的叙事特征。国内关于叙事的实证研究多集中于对儿童叙事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考察, 这为考察亲子叙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亲子自传叙事中母亲引导性语言的考察还存在很大空白。因此,在汉语背景下,亲子叙事中母亲的引导性表现出怎样的特点需要进一步研究。

    最后, 现有的关于亲子叙事的实证研究中, 母亲引导性语言的划分形式单一,要么单独按照形式划分来考察,要么单独从内容上进行划分,将二者结合做同一研究的较少。 将母亲引导性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的划分方式结合到同一研究中可以文献综述

更加综合的考察母亲语言对儿童叙事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铜山实验幼儿园、机关二幼、文泰康城幼儿园、

贾汪附属幼儿园、东海幼儿园选取213 名学前儿童(男122,女91,年龄跨度为4 到7 岁,M=5.30±0.85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邀请他们听力正常的母亲与其共同参与研究。研究前,通过与家长、班主任老师的沟通,了解学前儿童大概语言发展情况,口语表现明显不足的不被列入。

2研究材料

故事叙事的研究材料

    故事叙事采用《Frog, Where Are You》[11]无字图画书作为故事材

料,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小男孩的宠物青蛙失踪了,小男孩和他的小狗一起

寻找小青蛙的故事。此故事是国内外研究叙事使用的典型的叙事材料[12][13][14],故事长度和认知水平与学前儿童都具有年龄适宜性,同时

无字图画排除了儿童的识字能力对叙事的影响。 母亲引导性语言和受教育水平对学前儿童叙事的影响(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7962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