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
现阶段的在校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因家庭、学校、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学习、交往、认知、习惯、心理等方面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这种种行为习惯虽然涉及的人数不多,但是对于问题学生自身、家庭及其周围的群体的危害比较大。通过对其所在学校小学生的观察,现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作出分析:
(一)家庭互尊及自理自立的缺失
1.不体贴父母,从不关心父母的健康,言行很少考虑父母的感受。对父母的教导不屑一顾对父母缺少尊重与关爱。在家庭生活中,任性妄为,以自己为中心,不知,经常质疑父母的想法与决定,与父母针锋相对。
2.自理能力差,没有自立意识。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起床、穿衣、洗脸等,甚至高年级的学生都要父母督促甚至帮忙。许多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完全没有自立意识。
3.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家庭作业完成不及时,需在家长的督促或者陪伴下才能完成。在学习上完全依赖于家长的检查督促甚至陪伴,长此以往,学生的性格渐渐懦弱、自私、依赖性强,对其一生都产生不良影响。
(二)对学校氛围及规章制度的抵制
1.不安心学习,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贪睡、迟到;厌恶做作业,抄袭甚至不交作业;逃课、上网吧情况时有发生,对考试有抵触情绪;不喜欢参加学校的劳动,劳动时经常偷懒逃避。
2.性格极端,情绪化现象严重,任性妄为。有的同学自我封闭,经常打架滋事,甚至还与校外无业人员混在一起;为人处世没有原则的讲哥们义气,常常三五人玩在一起,寻求刺激;惧怕与老师交往,被老师叫到就会紧张不安,听不得老师的批评教育,与教师顶嘴。
3.恶意毁损学校公物,经常搞恶作剧,让同学厌恶,学校老师无从下手,让学生领导防不胜防。如:趁人不注意时打破学校的玻璃;故意使同学出丑,在旁幸灾乐祸等。
(三)社会公德的缺失及公共意识的淡薄
部分学生在家庭、学校中表现尚可,一旦离开家长、老师的视线,其行为习惯着实令人担忧。如:交通意识淡薄,闯红灯,过马路偏离人行道;不知礼让,乘公交时,不给老人孕妇等人让座;公共秩序意识淡薄,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嬉戏;没有环保意识,随手乱扔杂物、随手折花,在草坪上玩耍;以故意毁损公物为乐等等。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解析
学生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接受着来自于方方面面的熏染,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利因素是促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罪魁祸首。
(一)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2]作为社会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庭无疑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的言行、行为习惯无不受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是孩子不良行为产生的温床。
1.家庭结构不健全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据了解,大部分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家庭结构大都存在缺失。事实也是如此,许多年轻人结婚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轻率离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这些父母离异的家庭中的孩子,多数是同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父母或是出外打工或是重组家庭,孩子处于“托管”状态,即使孩子与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单亲家庭的孩子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里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及性格方面的扭曲、畸形。此外,父母出外打工、一方早逝、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等等情况,都给孩子精神上造成莫大的痛苦,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不被父母关注,慢慢形成了孤僻、冷漠、行为散漫的性格,从而通过逃学、打架、吸烟、去网吧玩游戏等方式来排解心灵的空虚、精神上的痛苦及内心的空虚。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8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