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李向民于1992年在钱学森老前辈指导下提出了一些关于艺术经济(实际上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文化产业)的观点,他认为,艺术经济结构应突破国家主导的模式(即国家单独赞助的模式)向多元赞助、市场参与模式发展,应由市场来引导艺术经济的发展。他还颇有远见的提出国家赞助、私家赞助和艺术市场三者缺一不可,是应该并存的。在国家赞助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当通过市场来引导纯艺术事业的发展,让市场来决定艺术经济的走向。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花建认为,文化产业具有高流通、高创意、高附加值的特点,它是一座神奇的桥梁,一端连接着高新技术的前沿领域另一端连接着人性化的日常消费,是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跨界影响力,满足人们的需求就是它的使命。 他觉得“文化产业化”的提法并不完全准确,因为文化靠化,是心灵感受而来的,不是产业化的机械操作流程能够体现的,并且大多数文化内容是不能产业化,所以这一提法应该改为“文化产业当中的信息及娱乐等领域的产业化”。而“产业文化化”指的是为与日常消费和生活有关的产业或产品增加文化含量,包括艺术设计,甚至是外包装设计的过程,“产业文化化”可以促进产业附加值的提升。而中国文化产业里缺乏的是从文化表现到产品研发这一整个过程中所需的整合性技术。集成很重要,一个产品的流程从创意到制作、到协调、到技术表现、到市场,需要有一个集成,而这方面的人才往往很缺乏。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傅才武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带来三个效应,分别是价值倍增效应、溢出效应和赋值效应。价值倍增效应是因为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文化产业经济还有利于实体经济;溢出效应是因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够增加社会福利总量;赋值效应,体现在文化产业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运用上源`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文化产业居于价值链的高端,是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无烟与朝阳二字可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它还具有节约型经济的特点,更是集创意于一身的新兴产业。作为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国内外大中城市被文化产业的市场前景以及产业效益所吸引,文化产业成为了一些国家城市的象征经济。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非常值得探究。
被誉为我国文化产业之父的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认为,产业发展的文化因素和产品的文化竞争力不容忽视,但我国到目前还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我国产业发展的软肋。当今社会,以文化为底蕴的观念价值越来越对产品的经济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应以文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并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提高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文化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产业文化化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以上诸位学者对文化产业内涵的定义虽各不相同,但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创造性、文化底蕴和经济价值性。现今时代已经不仅仅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时代,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说,文化不仅能搭台,还能唱戏,甚至比经济唱得好,而戏的内容就是文化产业和其他行业中的文化含量和艺术设计。 概而言之,文化产业就是以文化内涵为依托的,对文化产品进行商业化、产业化生产的产业,其间包含着双向互动,即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使得文化的传承有具体可感的形态;产业文化化可以使机械化的工业生产充满人性化与美感,是双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