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劳动力流动含义与理论综述2
三、制造业产业转移和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4
(一)东南沿海的加工制造业产业转移4 (二)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分析5
四、产业转移的与劳动力流动的相互作用机制7
(一)制造业产业集聚带来人口空间流动与集聚 7
(二)劳动力回流对产业转移的作用8
五、政策建议11751、结语15致谢16
主要参考文献17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优惠,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梯度特征。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东部11个省区市经济总量占全国60%的份额。东部沿海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的规模优势,吸纳大量中、西部农村及其附近的剩余劳动力,降低比较劳动力成本或劳动费用,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资源供给日益紧张,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的矛盾日趋突出,产业升级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把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优势为东部企业提供了资源环境制约和要素成本攀升情况下的生存与扩张途径,促使一些市场容量、资源支撑、环保承载等无法取得比较优势的东部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的转移,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意义
中国存在着普遍的跨区域劳动力流动,相当数量规模的就业者从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从农村移至城市,在加工制造业集聚的同时形成了劳动要素的地理集中。近年来,中部地区通过承接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产业转移作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研究此课题有利于内陆地区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强化机遇意识、准确把握承接原则,加大承接方式的创新力度、明确承接重点,从而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强化措施,指导东部产业转移,以推动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可以为缓解时下严峻的民工荒形势提供借鉴。
二、关于产业转移与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相关理论综述
(一)产业转移及其相关理论
产业转移又称产业的空间移动,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经济行为的活动。产业转移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弗费农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和刘易斯提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一种情况是由于资源供给或者产品需求等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的另一种情况,又可以分为国际范围的产业转移和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前者指的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后者指的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当然,第三种情况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产业转移,或者是一个地区内部的产业转移。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国内的产业转移。可见,产业转移既是多层次的,同时又呈现多文空间,而且产业在本身呈动态性发展的驱动下,推动整个产业体系的多样性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则从价值链视角分析了产业转移的重要问题。价值链的概念是由波特(1985)在《竞争优势》 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各个阶段。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生产迂回程度的加强,产业价值链也在逐步裂变和细化,初始投入要素与最终消费品之间的生产链条不断延长。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所包含的价值也不同,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可以拆分开来,价值链的拆分使得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进行。后来,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国家(政府)必须努力经营像诱因、努力与竞争等可以提高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而非一般常听到的补贴、集体研发或“短期”保护政策等看似有效,实则降低生产率的做法。政府最恰当的角色是,推动并挑战产业升级,而非提供使产业逃避进步的“协助”。 政府最适当的角色是推动并挑战产业升级。
- 上一篇:应届毕业生求职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 下一篇:携程旅行网对传统旅游方式的冲击和转型研究
-
-
-
-
-
-
-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