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省际间和地区内农民收入差距也特别明显。据调查显示,我国最高收入的几个地区是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最低收入的几个地区是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陕西、贵州、云南。改革开放始于我国东部沿海,所以比起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发展较早、较快些,沿海地区的省份就会比中西部地区的省份经济发展迅速,从而形成了省际发展的不平衡。
由此可见,我国东部地区省份的农民收入水平和中西部地区省份的农民收入水平差距比较大。区域之间农村收入存在的差距,也就是省内不同地区之间和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民之间的收入不平衡。“如近十年来,江苏省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了显著提高,苏南农民的收入年均增速达到了9.39%,苏中为8.97%,苏北为7.96%,苏南的增速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根据收入比值的指标,苏南与苏北的人均收入比从2000年的1.5:1扩大到2009年的1.81:1;苏中和苏北的则由1.14:1扩大到1.81:1。”[1]
(二)消费水平的差距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一直在不断变化。过去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播种,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现在有很多发达城市的农民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有自己的工作。基本的生存消费比重在逐步降低,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在不断提高。
虽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逐渐改善,但由此引起的消费差距也变大了。据统计,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在东部10省、中部6省、西部12省和东北3省分别为4281元、2938元、2527元和3180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率在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农为1:1.6:1.1:1.2。可见,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各地区有明显的差距。其中,“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性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生活消费支出,另一个生活消费支出的结构差异。无论是综合消费支出,还是消费结构,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居民来说,都存在着巨大的地区性差异。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各地区农村居民对物价变化的敏感度都很高,尤其是商品市场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2]
(三)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差距
随着新农村的建立,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进。如今,部分苏南地区的农村已经改成街道社区,家家户户都能看到数字网络电视,甚至还有私家车。在每个社区,都会设置一个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和社区医院,每个村都会建立一个篮球场和垃圾回收点,以及一些健身设备。然而,在苏北地区的农村,大多数还是大片的土地,没有全面的基础设备,道路比较崎岖,家庭房屋也比较简陋,这只是区域内的差距。在云南、贵州等山区,家家户户的水电都不能时刻供应到位。看到电视节目中云南山区的孩子们,上学还要带上手电筒,走上崎岖的山路,教室的桌椅破旧不堪,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可能在一些经济发达大城市,农村已经被改造成为社区,农村居民也住进了小区房,生活环境就和城镇居民一样,比如江阴的华西村,家家户户都住的是别墅,农村规划就如同城区规划一般,有生活超市、商场、银行、公园等。在闲暇时间,他们可以逛街、看电影、在公园里散步,生活得很有乐趣。但是还有很多落后的农村,连最起码的房子还是漏水的,家徒四壁,没有任何家居设备,农民天天起早贪黑的劳作于田地,用辛勤的双手和汗水来养家。这就是较为鲜明的农村贫富差距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