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充分利用空间优势与资源,提升社区吸引力:创新与环保 9
1、以居民景观体验为主旨的亲水主题规划 9
2、营造接近自然生境的社区绿化空间 10
3、水体之上的的社区居民图书馆工程 10
(三)善用群众力量营造社区“会客厅”:认同与参与 11
1、“社区议题讨论”是会客厅的主要活动形式 11
2、政府扶持是“会客厅”蓬勃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12
3、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虚拟“会客厅” 12
五、 结语与反思 13
(一)结语 13
(二)战略性发展反思 13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上世纪50年代,瑞典跻身为世界最富裕的三大国家之一,失业率接近为零,福利水平稳步提升,从而创造出了“从摇篮到坟墓”如此家喻户晓的知名度。究其原因,瑞典用了一百多年时间,打造了一个借助社会各方力量,特别是通过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缩小分配差距,实现利益均衡的社区模式。 这种社区模式的成功运行,与瑞典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背景密切相关,其他国家很难简单照搬或者模仿,特别是其中社会营造一些经验和做法,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值得我们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思考和借鉴。
英国著名的《卫报》将瑞典盛赞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社会”,而其中具有说服力的原因就是瑞典在实现社会平等和发达的经济之间成功地找到了平衡点。 拥有超过一百年的瑞典社区营造历史,这一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能够存活一百年,已然是一个巨大奇迹。同时,个别社区圈内甚至已经坚持三十年开展活动,文化交流、环境保护、思想沿袭的影响力竟能追溯几代人。一百年来,形势发生了变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但依旧保持不凡的号召和感召力。究其原因,是由于许多社区圈也已产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它们绝大多数已改变了百年前组建社区的目的:即,将关注参与者们的体验与发展为前提共同发展社区,而非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和政府利益的完全实现。
本课题将基于对瑞典哈姆斯塔德小镇的调查研究,深入瑞典的历史源头,探究并分析瑞典社区营造的成功之处和社区治理载体的构建条件与内部元素的形成。深入探讨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双向形成的可能是看待社区治理载体合理性构建的课题。
(二)研究意义及目的
如今,就我国而言各省市居民社区无法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越来越多的高层住宅区所营造的是围墙般的世界。物理空间越来越近了,可是邻里间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虽保护了隐私,也冷淡了邻里联系。高档居民楼中的人们普遍表达了隔离感和孤独感。显而易见人际环境、邻里感情才是真正影响着社区人幸福度的必要条件,“邻里缺乏沟通”、“丧失社区归属感”让物质条件的不断攀升幸福感不断降低成为一条研究领域的反比例曲线。
但在哈姆斯塔德镇社区内的居民,基于共同的文化、兴趣、资源需求团结一致,在平等互助的原则下参与共同进步,共同分享兴趣爱好和创意改造。在每一步营造过程中分享彼此喜悦与感动,形成相互信任、支持、相助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不易松动的归属意识,并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同步提升社区的认同度、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