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旅游生态足迹的研究相对缓慢,相关学术文章较少。章锦河,张捷对2002年黄山市的旅游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4];符国基对2004年海南省外来旅游者的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研究[5];杨桂华,李鹏分析探讨了旅游生态足迹理论的意义[6];罗艳菊等人计算了2001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生态足迹[7];曹新向等人对2004年开封市进行了旅游生态足迹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体系[8];蒋依依等人定量评价了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2001年生态持续性状态以及空间分异[9]。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通过将区域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些物质所必须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并同区域所能提供的这类面积比较,来判断该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10]。本文认为旅游生态足迹理论(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与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相比较,不同之处就在于旅游生态足迹的出发点是游客活动。从资源消耗角度来看,可以将旅游生态足迹账户分成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游览六个小账户。
2 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2.1 生态足迹模型与生态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20世纪90年代,生态足迹理论与模型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一种广大学者热捧的可用来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办法。生态足迹通过计算某一国家或地区为满足人类需求消耗的自然资源和接纳人类生产废弃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与该地区所能维持的生态承载力数值进行对比分析,测量该地区的生态现状,评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传统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1)中: 是总生态足迹; 是人口数量; 是人均生态足迹; 是人均 类贸易产品换算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是所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种类; 是 类商品的人均消费量; 是 类消费产品的平均生产能力。文献综述
通过对某一地区的七类生态生产性土地(添加了水资源用地)[11]进行生态足迹运算,将这七类土地生态足迹面积相加,得出该地区的总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是指某一区域在不破坏当地生态均衡的情况下,所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资源消耗以及废物接收的最大值。由相关统计数据获取多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再乘以均衡因子,产量因子,加总,算出生态承载力。参考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建议,本文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扣除了12%的生态多样性保护面积[10]。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公式(2)中, 是生态承载力; 是第 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是均衡因子; 是产量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