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理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但实际上,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生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李建英,范志海,2006)。
越轨:越轨行为(deviance):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分为不适当行为、异常行为、自毁行为、不道德行为、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本文青少年的越轨行为主要是不适当行为,及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则,但对社会并无重要损害的行为。此种行为虽会引起众人不满,但通常不会受到正式惩罚。还有不道德行为,即违反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行为,
此种行为通常会受到舆论的谴责(朱力,2003)。
3.2 分析框架
本案的案主经历了留守、寄养、移民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周围环境系统的变迁,对于案主个人成长的经历与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生态系统理论中则认为,各个系统受彼此直接或者间接的互动影响,若因系统间的不适应,于是产生改变,则为压力与危机的开始。而在本案过程中,家庭作为小系统的一种,学校,社区等作为外在的环境脉络,都是本案研究者重点探讨的对象。所以,笔者在本案中,优先选择了系统功能理论作为分析的框架之一。
此外,笔者在文献回顾与调查分析过程中发现,城市流动青少年与城市新移民青少年的犯重心理机制,大多是由于其向上流动的希望与其所拥有社会资源之间的不平衡所造成。这一现象典型地符合了默顿的越轨理论原理,本案中的青少年,在文化环境所诱发的过高的生活愿望,同阻碍这些愿望实现的社会资源产生了结构性障碍。所以,默顿的越轨理论为本案的分析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综合以上两种理论,本文的分析框架如下:
1.家庭关系 时间轴
(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理念) 留守时期
2.学习成绩落差 寄养时期
(在山西与到无锡时期,学习适应能力
对于其自我认同感之间的变化) 初来无锡时
3.学校融入与人际交往
越轨时期 默顿的越
4.社区外在环境与自我认同 轨理论
5.社会经济地位变迁
4 过程视角下越轨行为的产生
本章在前期收集到的背景信息和家庭访视的整理汇总下,笔者对案主小陈的成长经历和越轨过程进行了概括描述,分别从留守、寄养、初来无锡时期、越轨时期四个阶段,通过过程视角来描述小陈越轨行为的产生。
4.1 个案基本情况论文网
案主小陈今年17岁,高二女生,举家迁移到无锡第五年,小学六年级随着父母从山西大同来锡。小陈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小县城,父亲是县城走出去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母亲是四川人。在小陈五岁时候,父亲出于工作需要,来无锡进修技术,母亲出于照顾丈夫,使得小陈留守在家,由爷爷奶奶照看。后来由于爷爷奶奶年事已高,遂将学龄儿童小陈寄养在母亲的姐姐家,直至12岁才被接到了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