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上海产城融合过程的建构
2.2.1 时间融合维度
随着上个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劳力优势加上广阔市场潜力优 势,致使全球资本开始涌入中国,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快速发 展时期。上海作为第一批的经济重点开放城市,其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一并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开放发展,上海市一改原先计划经济时期“重生产 轻生活”的发展理念,重新定位为集经济、金融、贸易、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 际性大都市,市政府开始调整中心城区的工业布局并且重点于郊区建设一批新的 工业区,产业与城市初期融合萌芽开始了。
1984-1986 年,中国陆续开放了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先后建立了 15 个经 济技术开发区[10]。1986 年以后先后批准上海的闵行、虹桥和漕河泾开发区作为 经济技术开发区。1990 年代以来以 1992 年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掀起了新一轮 全方位的开发开放的浪潮,随着这一段时期内,外资大量涌入,跨国公司竞相投 资,上海各地纷纷开始建立开发区,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乡镇等多个层面 的工业园区,并且建设了开发区、经开区、高新区等多种类型的工业园区。这种 多类型宽层面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加深了加快了上海市产城融合的程度。在经 过 20 多年的上下不断求索,开发区在我国的发展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并且作为 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文献综述
根据张海莉关于上海九大郊区工业园区的研究,论文将其结合上海市工业区 发展历程总结成为以下表格。
表 2-1 上海产城融合发展阶段
阶段 时期 阶段特征
产城融合萌芽 阶段
建国后至上个世纪 80 年代,上海市兴建了 5 个卫星城。 以合理布局工业的空间结构、缓解城区中心的人口压力为目
的,市政府新建了蕴藻洪、吴淞等等 10 个位于市郊的工业园区。
产城融合初期 1985 年至 1995 年,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种国家级开发 区开始在上海出现,之后一系列国家级、市级工业园区如潮水般 涌现。
上海针对乡镇提出了工业小区的概念,基本完成了上海“一 乡一点”的发展要求。
产城融合中期 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乡镇工业小区的发展模式出现缺陷, 政府提出了“三集中”工业区发展模式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九 五”时期,进一步提出了“1+3+9”的城市工业区结构构想。
资料来源:张海莉关于上海郊区九大市级工业园区的发展研究
2.2.2 空间融合维度
针对上海众多开发区区分布于城市不同空间的分散情况,论文以 34 个重点来!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开发区为研究重点,将 34 个重点开发区放置于整个上海市版图上进行研究,意 在突出上海地域的整体性及经济联动性。
论文在参考宁越敏所提出的中心城区、通勤区和郊区这三种空间结构的基础 上,再结合张海莉关于上海工业园区研究[11],针对上海市行政区划特点,把上海划 分为两类不同的地域,即中心城、城市外缘区,其中外缘区氛围近郊区和远郊区 两个部分,整合了工业园区与城市地域在直观上了空间割裂情况,将开发区融合 入上海市地域结构,更利于研究开发区与城市的相互融合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