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早恋”概念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2012年6月)第一次添加了“早恋”词条,其释义为“过早地谈恋爱”。可谓简单明快。
然而,关于“早恋”一词,至今依然颇具争议。本来,“早恋”一词就充满了中国特色,在外国,并没有与“早恋”完全对应的英文词汇,唯一比较接近的单词是“Calf love”,即“小狗仔之恋”,引申为小孩子之间的恋情。但这和中国“早恋”一词又有些微妙的差异。“早恋” 一词的反对者大多所持的观点是“早恋”的“早”具有一定的主观批判性,且对于“早”又没有一个大家所共同认可的年龄范围,因此觉得这个词不科学。其实笔者认为,“早恋”一词本身并没有科学与不科学的分别,它仅仅是为了反映一种现象而存在的,并不属于自然科学那样具有严格范围的特殊概念。而且目前大家对于“早恋”一词基本会产生一种共识,即如同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说的“过早地谈恋爱”,尽管怎样是“过早”暂时还没有人能够对其下一个准确的范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难以找出一个比“早恋”一词更加合适地来形容这一现象的词语了。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初中生的恋爱情况,因此,在此将“早恋”定义为“十六岁以下的青少年男女的依恋相爱”,包括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
二、初中生“早恋”的现状
近期,关于某中学出台的“男女生禁止结对吃饭”、“禁止男女生相互陪护看病”等防止中学生“早恋”的“最严校规”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也引发了不同领域的人士对于该问题的讨论。随着社会风气的不断开放,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青少年“早恋”现象越来越普遍,或者说越来越多地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也成为了老师和家长所倍感棘手的问题。尽管对于“早恋”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家长来说,则不约而同地认为“早恋猛于虎”,对于“早恋”现象穷追猛打,甚至认为“早恋”的孩子就是“问题少年”。而陷入“早恋”的孩子也往往容易产生成绩下降以及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也可以时常看到因“早恋”而引发的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早恋”问题若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及时解决,很容易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初中生“早恋”的特点
针对本次研究的课题,笔者对河南省焦作市部分初中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64份。其中,男生52名,占样本总数的31.71%,女生112名,占样本总数的68.29%。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据样本总数的24.39%、26.83%和48.78%。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目前初中生“早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初中生恋爱现象普遍
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48.78%被调查者表示“曾经有过相互表白的恋爱经历”,而曾经有过“单恋”和“暗恋”的被调查者也分别占到了9.76%和19.51%,而表示恋爱“零经历”的被调查者仅仅只有14.63%。
初中生恋爱经历
此外,在关于“你身边恋爱的初中同学或朋友多吗?”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表示身边“早恋”现象非常普遍的被调查者占到了26.83%,认为“有一些”的占到了56.1%,这两项占到了调查结果的绝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