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态文明教育的特征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彰显出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特征:
1.综合性。生态文明教育是各个学科的共同义务,它涵盖自然科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各个方面的学科内容,只有把这些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起来,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多样性。生态文明教育不局限于课堂讲授的形式,还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如可以通过学科教学、学科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形成相对主体化、系统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3.永久性。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甚至是终身教育,都需要持之以恒,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渗透于人的一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4.全民性。当前,生态危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态文明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保护生态环境是关乎社会每个成员的大事情。因此,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准绳,把个人、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积聚起来,推广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增强全人类关注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感。
5.全球性。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单一国家或地区发生的生态灾害,会蔓延到其他地区,逐渐影响到全球。况且生态文明是全球文明,而不是某个区域、某一群人的文明,一国的生态文明不是真正的生态文明,全球的生态文明才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文明 。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人类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观。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现今,生态危机已经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生态文明教育是人们对生态危机反思的产物,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教育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督促和引导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综合性课程,利用本课程对初中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应尽的义务 。
(一)解决生态之殇的新趋向
随着“生态危机”风暴席卷全球,我国也集中暴露出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虽然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各部门都积极采取了保护生态的一些措施,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我们依旧面临着恶劣的生态危机隐患,且在短时间内难以修复。比如,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人们一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一切代价开展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陷入了“垃圾围城”的困境。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16148.81万吨,全国垃圾存占地约80多万亩,在城市的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垃圾山”,全国668座城市中已有 2/3 被垃圾带所包围。这还只是城市垃圾所造成生态问题的调查结果,却足够引起全体社会成员的惶恐与重视,而农村地区的垃圾问题所造成的生态安全更令人担忧。
从根本上讲,这些生态问题是人类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采取不正当行为引发的。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明确向我们表明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来对待自然,不应该肆无忌惮的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让人们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现实,激发其生态环境危机感,才能提升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只有引导他们深刻认识生态环境现状,才能使其在生活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关注这一问题,提高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