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这样解释“语文素养”,即:“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百度将语文素养定义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性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解释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 [2]
绘本作为一种图文并茂的书,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并对小学生情感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小学生绘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绘本起源于西方,上世纪七十年代逐渐在我国发展开来。作为一种外来事物,国内消费者对绘本缺乏理性的认识,因而在绘本阅读过程中也涌现出来诸多问题。
(一)重视道理传授,轻视读者感受
翻到《花园里的小卫士》最后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仔细想一想:
1. 螳螂吃哪些昆虫?
2. 螳螂被称作昆虫界的什么?
3. 螳螂还有什么本领?
绘本《熊大婶的杂货店》、《一篮子樱桃》也等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大抵上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明白更多的道理,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知识似乎才是阅读最终的诉求。而国内消费者的这种诉求最终也反映在绘本创作方面,因而转变家长的阅读观念是必要的。
(二)定位存在偏差,阅读等同于识字
周口市图书馆一幕祖孙阅读的场景非常有代表性:
“一到冬天,北京的大街小巷……这天,一个卖冰糖葫芦的老爷爷推着车,照例走进了猫眼儿胡同,”奶奶读到。
“认识这个字儿吗?”奶奶指着“推”字问。
孩子摇摇头。
“这个字儿念‘推’,记住了吗?”
孩子点点头。
“……老爷爷找了一处有太阳的地方蹲了下来。”
“这个字儿呢,认识不?”奶奶指着“蹲”字。
孩子摇摇头。
“念‘蹲’,记住了吗?”
“恩。”孩子回答说。
“……”
“好了,读完了,咱回家吧。”奶奶说。
绘本文字较少,有的绘本甚至完全没有文字,因而家长很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即:绘本阅读就是识字朗读。[3]优秀的绘本是文学、绘画、教育三者的完美结合。文字和图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都是绘本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画往往蕴含着文字以外的内容,没有图画,绘本故事就丧失了其完整性。[4]鲜艳的图画以及简练的文字不仅仅能够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还能够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因而将绘本阅读的重心放在看图识字上,显然是片面的。
(三)缺乏互动性,阅读效率低下
一位家长领着孩子进入周口图馆,母亲先找到了本书,随后独自一人看了起来,一会儿孩子找着了本书,接下来是两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