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让小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做课堂管理的主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与对策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课改纲要中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而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成长,因此,如何摆脱传统的束缚,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当今教育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
(一)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在国外出现已经近一个世纪,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对于自主学习的认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其中,“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认知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的自我指导过程,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调节自己的学习的过程。”[2]“在我国,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他主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3]建构主义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4]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活动。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备学习的主体意识,能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掌握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及时反馈、自主评价。
(2)能动性
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比如动机、责任、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等。相对于受动性,自主学习是建立在人的能动性或主动性上,这是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区别于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各种压力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式学习、主动学习,它是在人的内在需求驱动下进行的。
(3)个体性
个体除了受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后天的成长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的个人选择也不一样,也就造就了各自鲜明的个性特点。学习过程中,不同学习者面对同一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知识基础也不同,因此接受知识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也不同。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学习,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并给予学生寻求学习资源等方面的自主权。
(4)独立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主动,老师和家长仅起辅助作用。独立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传统的他主学习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而自主学习则是以人的独立性为基础。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要求,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在学习的各个过程中尽可能的摆脱教师和他人的依赖,由自己独立做出选择、决策,展开学习活动。同时要求教师把学生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进行学习。自主学习自己自觉主动的学习,贵在独立,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表现出来。没有独立性,也就根本谈不上自主学习了,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