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语文导语设计的重要作用
语文课堂上的导语,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学的一种艺术行为。导语部分还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第一次调控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3]。因此,语文导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笔者将其主要作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
如果教师在课前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学生就能够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而融入到课堂情境中来,在感受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的同时,捕捉语文信息。好的导语能够从现实的生活情境入手,并借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是激活思维的刺激因素,问题情境的呈现,能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起学生头脑里一系列的思维加工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二)引出重点
好的导语能够暗示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通过运用直接展示或提出问题等导语策略,告知学生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唤起并持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够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也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导向、定向的作用,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4]。
(三)激发兴趣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课堂教学中的导语更是如此。好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思想教育[5]。在导入环节,如果老师能够先声夺人,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生可能会对课堂产生非常积极的情绪,对新课充满期待,很自觉地调节好状态并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面的教学氛围,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四)承前启后
任何新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好的导语能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起到一个桥梁纽带的作用。特别是在复习课上,导语承前启后的作用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好的导语就是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由已知过渡到未知。通过涉及已有知识经验,提炼其中与新的教学内容的相关因素,找准切入点,自然合理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这样的导入既温习了旧知识又引入了新内容,并且还能使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提高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使旧知识为新知识服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小学语文导语的运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通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阅读文献,笔者认识到了导语设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通过实践发现,导语在运用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并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笔者针对《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深入六一路小学语文课堂,就其课堂导语设计部分做了详细的观察。
(一)课堂观察方法说明
所谓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感官或辅助仪器,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一种研究方法[6]。为了正确认识当前小学老师对导语运用的情况,笔者在六一路小学选择了六节课,对他们的语文课堂导语设计做了非参与性观察,设计了结构性观察表,在观察内容的评定方面采用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观察结束之后,通过观察表的分析,发现了小学语文导语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