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时期对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以后心理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原始冲动、欲望和本能是心理障碍的病因,尤其强调性本能潜力和性创伤经历在心理障碍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成年后人的性本能遇到心理困境而未获得合理满足时会退行到幼年,并以幼年期应对问题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所以说婴幼儿时期对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以后心理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婴幼儿时期是奠定一生人格的基础,是婴幼儿以后的健康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基石。
1.2 婴幼儿天性
1.2.1好动好玩
儿童生来好动,他喜欢听、看、推等。忽而玩这样,忽而玩那样,忽而立忽而坐;忽而跳,忽而跑,忽而哭,忽而笑,很少能像成人坐而默思的。他的感觉与动作很连通,若他想到吃,他就去寻找食物;他觉得痛,他就哭;他一听得门外欢呼声,会立刻跑出去看。儿童还没有养成自制力,他的行为完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这种心理,密勒尔叫做“心意的动现”[2]。而且,游戏心理,儿童乃是天然的,对于孩子,任何事情都可能是游戏,游戏伴随着幼儿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成长,“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儿童是最喜欢游戏的,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现代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从而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总之,小孩子是天生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3]
1.2.2好模仿,喜被抚摸
儿童具有好模仿的天性。著名的行为主义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证明了儿童好模仿的天性,例如儿童依照成人特别是家庭成员的暴力行为而形成他们的行为,学会攻击性行为。比如,反复目睹父亲殴打母亲的男孩极可能成为恣意妄为的父亲和丈夫。研究也证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利于儿童和父母有良好的互动与模仿。此外,儿童还有喜欢被抚摸的天性,他们喜欢和亲人的身体接触,因为这样能让她们有安全感,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只要满足或部分满足低级需要,更高级的需要才能出现,因此及时满足儿童的身体接触的需要,满足他们的归属与安全的需要,才能更有利于儿童更高等级的需要的发展。
1.2.3好奇好问,爱探索
好动好玩是实践能力的本能,好奇好问是发明创造的源头,儿童喜欢问这问那,对一个新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尾随着爸爸妈妈问那些我们认为好奇怪的问题。“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呀?”,“我是从哪里来的呀?”,“太阳为什么会跟着我走呀?”等等这样好奇的问题。此外,他们还有探究的欲望,他们的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直到掌握为止。孩子是个年轻的科学家,只有在他有意识地做出行动来反复观察事情的发生过程后,才能理解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因此孩子往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并在做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婴幼儿时期在整个儿童时期重要性或者比重很大,尤其对于性格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婴幼儿时期人格的可塑性很大,前面三四年的良好养育相当于后面几十年的细心教育。所以对于后面有关儿童的论述,大多数指的对婴幼儿时期的误区和顺应天性的养育方式。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2 违反儿童天性的养育误区
所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顺应儿童的天性,帮助其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我们心中应装下每一个孩子,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让我们从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进行教育,学会主动适应孩子,发挥具有真善美特质的天性,引导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顺其自然地成长,绽放更精彩的自我。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的观察与调查研究发现有很多违背儿童天性的养育方式,在这里我想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养育误区做出呈现,并给出相应的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和老师正确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儿童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