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活德育的特点
第一,把生活作为基础。德育,尤其是学校德育,就是教育者(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学生)品德的活动。而品德的养成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进行。“爱尔维修说:‘如果我生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了。’可见,道德源于生活,并存在于生活之中,它不能够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只能通过人的生活实践展现出来,具有和现实生活不可剥离的特性”[4]。“陶行知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以此类推,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德育是死德育”[5]。当德育脱离生活,那么德育就是机械的传授道德知识与道德规范,这种德育就失去了意义。“尤其是在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大背景下,更要以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和实践出发”[6]。从生活中学习德育,把德育融合于生活中。
第二,把学生作为主体。传统的德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说教、灌输,德育活动单一而枯燥,教师精力有限缺少对学生的个体感受的关注。德育方向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也不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践表明,学生虽是学校德育的对象,但是,他们更应该是德育的主体。教育的任何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尤其是德育要想实现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转化,更需要唤醒学生内在的道德自觉。时代的发展要求师生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进行平等的对话,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而非客体。
第三,把实践作为方式。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毛主席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德育实践也是检验学生思想品德好坏的唯一标准。任何的学习都是一种汲取的过程,而要让他开花结果,得付诸于实践。生活德育更是如此,上文说到生活德育以生活为基础,生活就是实践。生活德育注重在实践中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力量,领悟德育的真谛并付诸于行动,将这种德育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修养。光靠课堂上的德育难以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样的生活德育也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必须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将德育要求进行内化,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二、运用生活德育理论指导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是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学生来到学校首先要学的是做人,然后才是学知识。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总以学校的升学率来衡量学校的好坏;判断一个教师优秀与否,我们总以这个教师所带班级的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我们也总是看他的成绩。所以,每次考试过后,学校间都会相互比较各科的分数。生活德育教育虽说是当今初中思想品德课所倡导的,可是对于教育局下达的生活德育教育的指示与文件,学校总是抱着应付的态度,搞一些形式主义,口号叫得很多可没有多大的实效作用。
(一)生活是道德产生、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品德养成的基础
道德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产生的。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交往,由于人与人之间性格、处事等各方面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出现一些分歧与矛盾,此时就产生了道德。道德被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使得这个社会更加的和谐与稳定。因为有了生活所以产生了道德,在生活的实践中,人们拥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为处理以后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借鉴,一些道德规范就逐步深入人心。“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7]。“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8]。由此可见,生活是道德产生的基础。当然道德虽然是在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道德规范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以此来适应新生活、新社会、新时代的需要。人们的认知不断的提升与变化,对道德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