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也可以选择展开生生交往,即学生与学生交往、学生与学习小组之间的交往、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往,这也是师生交往的一种具体化。但是由于之前提到的优等生在机会上的“垄断”,一部分教师会有意识的区分生生交往的对象,刻意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分到一组,让他们相互讨论交流,重点关注他们的讨论结果,给他们表述讨论结果的机会也会跟多,这是师生交往中差别对待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学习成绩偏差、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或者座位在教室位置偏角落等学生偶尔有师生互动的发生,回答的不够好或者错误,不但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和尊重,甚至得到的是嘲笑,对于他们来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还不如没有的好。相反被青睐的学生获得的机会多,得到的表扬也会多,他们会更热衷于此类的师生交往。更加让师生交往的差别对待现象凸显。如果是两两互动交往,也会出现这样安排,教师可能会认为成绩相当的学生在对待教师提出问题的看法上有一致的想法,如果成绩差距大,会影响到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这在无形中就冷落了成绩偏差的学生。
1.2 师生交往的形式化
师生交往其实包含着很多种形式: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交往、教师与学习小组的交往。还包括生生互动交往。然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的师生交往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个体间的交往、教师与学生群体间的交往,教师就成为师生交往中的主体,其他形式的师生交往严重缺乏,课堂气氛缺乏应有的生气。
尽管师生交往只有这两种主要形式的存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师生交往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老师的问题中主动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很多师生交往流于形式。小学课堂老师会安排一定的讨论,只是为了互动而互动,选择互动的问题过于简单,根本不需要讨论,不需要学生思考,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如T: What is the old man doing? S: He is woking.T: What is the young man doing?S: He is having dinner. ......这样的课堂虽然确实存在师生交往,但是这样的师生交往只是形式,过于单调、乏,不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学生被老师牵着走,不能体现教学中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选择讨论的问题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无法获得良好的师生交往收益;讨论的程序很随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任意回答,课堂混乱;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师生交往,部分教师在课堂安排问题讨论,但是往往给的时间限定太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讨论出结果。。。。。。这些师生交往的过程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形式化的师生交往根本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1.3 师生交往的不平衡性
总体来说,教师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都比学生有绝对性的优势,部分教师又不能在教学中妥善的处理这些问题,因此课堂基本被教师主宰,学生只有被动接受。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还是教师提问,学生讨论。那么教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就要有所讲究。在小学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多数量,少质量。教师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或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等,会不停地安排师生交往行为——提问,但是一的追求这样的交往,而不去研究提问方式、提问技巧等,在问题数量上过分追求,忽视了问题的质量,有时提出的问题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就显得是在浪费时间;多认知,少情感。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学生情感的方面问题。只有学生与教师在情感上保持一致,课堂氛围才能更融洽,教学效果也会更好。但是一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问题,单纯的给学生灌输知识,不管学生在情感上能否接受,这样的师生交往也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