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拔一毛而利天下而不为,墨子利天下而无所不为,杨墨各执一端。孟子指出了杨、墨的错误,同时指出执著在一点上,就会损害正道,就会只抓住一点儿而废弃了其他的一切。从而可以明显得出,杨朱和墨子的主张观点都是片面的。而孟子指出的执中有权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考察的,无疑是正确的、全面的,具有辩证法的色彩。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因而,孟子善于发现别人的善行善念,并对其加以鼓励和引导,从而使人乐于从善,劝国君实行仁政。例如孟子在向齐宣王倡导仁政时,就巧妙地应用到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这一方法:
孟子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不识有诸?”“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6]
孟子首先复述了齐王以羊易牛的经过,并强调了齐王所说的话,我不忍心看见牛因害怕而发抖的样子,就好像它没有什么罪就要被处于死地一样,从而指出了齐王有“不忍”之心。接着又指出“是乃仁术也”,从而这话打动了齐王,使他高兴地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宣王接着询问到:“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这里的“王”指的是王道,即孟子所宣传的仁政。由此可见,经过孟子的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激发了齐王的“不忍”之心,既而向齐王宣传仁政,使齐王接受孟子的思想主张。可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论辩方法。
比较同样是孟子在论辩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孟子注重通过比较来区别事物的异同,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区别。只有这样,孟子才能够使说理更加条理细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例如孟子在与国君的论辩中,往往会举出“君富”、“民苦”的事实,揭示出国君虐政下造成的残酷现实,从而达到劝说国君实施仁政的目的。孟子与梁惠王的论辩,就可以说明此点: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厮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6]
孟子在这段论辩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比较方法,第一种是形式不同而性质相同事物的比较。以梃杀人、以刃杀人、以政杀人,这是三种不同形式的杀人行为,但它们杀人的性质是相同的,因而得出的结论是“无以异也”。另一种比较方法是形式和内容都不相同,而是相对情况的比照“庖有肥肉,厮有肥马”与“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通过它们的比较,从而得出“此率兽而食人也”的结论,揭示出了这两种现象的因果关系。《书经•洪范》中说:“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为民父母”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也正是儒家所推崇的。孟子巧妙地拿“为民父母”与“率兽而食人”的结论进行比较,提高了说理的明辨性,也使得辩辞更具有说服力。
- 上一篇:《百年孤独》中叙事技巧的运用
- 下一篇:论《木兰诗》的民歌色彩
-
-
-
-
-
-
-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