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刘熙载论孟子的“集义养气”
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由此不难推出,“知言”和“善养浩然之气”正是孟子超越其他诸子的原因,也是孟子达到高超论辩艺术最为重要的原因。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提出,“集义养气,是孟子本领。不从事於此,而学孟子之文,得无象之然乎”。[2]刘熙载认为,孟子擅于通过集义养浩然之气,如果不能领会到孟子的这种浩然之气而学习孟子的文章,那么,其中的义理是玄微难测的。孟子在《公孙丑上》详细论述了“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6]
公孙丑问孟子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却说“难言也”。由此可知,“浩然之气”是很抽象的一个概念,是很难说明白的。但是,孟子还是对“浩然之气”作出了解释,“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是最伟大最刚强的,需要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傅佩荣在译解《孟子》中对“气”作出了以下定义:“气”是身体的内容,也是有形质的宇宙万物的共同因素。所谓“浩然之气”,是把人的生命力发挥到极限,抵达与万物相通,“塞于天地之间”的地步,要培养此气,首先要做到“直”(真诚而正直),同时配合义行与正道(人生的光明大道)。“浩然之气”是长期集结义行而生的,他表现为内心坦荡而自得其乐,一无所缺而永远精进,亦即“至大至刚”。义行由内而发,以人向善为基础,努力择善固执,追求止于至善。[9]可见,“浩然之气”是需要通过“直养”才能实现的。焦循在《孟子正义》中提到:“‘以直养’即以义养,‘直’即义也。缘以直养之,故为正直之气;为正直之气,故为‘至大至刚’”。[10]但是,这种气必须要做到义与道的配合,缺乏义与道,就没有力量。因而,培养“浩然之气”,既要有内在的基础,即“配义与道”,又要有正确的途径,即“集义所生”。赵岐把“集”释为了“杂”:“言此浩然之气,与义杂生,从内而出,人生受气所自得者。”[11]而朱熹在《孟子集注》中释“集”为“积”:“集义,犹言集善,善欲事皆合于义也。”[12]养浩然之气是由长期集善所产生的,其实质就是培养自身的道德:“气只是身中底气,道义是众人公共底。天地浩然之气,到人得之,便自有不全了,所以须著将道理养到浩然处。”[12]孟子否定了告子知义后,强调了在培养、积善的同时,要做到“三勿”,即“勿正,勿心忘,勿助长”。同时,又形象的运用了“宋人”的故事进一步说明“三勿”的重要性。在培养浩然之气时,不要有特定的目的;时时刻刻的记住它,但是也不能违背规律帮助它生长。倘若这样做了,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擅于“集义养气”,也就是擅于将气赋予道德,培养高尚的品德。刘熙载之所以强调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因为刘熙载认为《孟子》之文能取得这么高的艺术价值,正是在于孟子善养浩然之气。而朱熹却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浩然之气,只能从做事中是否合乎道与理上来判别。他说:“盖人之能养是气,本无形声可验。惟于事物当然之理上有所裁制,方始得见其行之勇,断之决。”[12]那么,反之亦然。一个人具有了浩然之气,那么其气象以及做事上也必然是合乎义理的。刘熙载正是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提出:“集义养气,是孟子本领。不从事於此,而学孟子之文,得无象之然乎?”因此,孟子能够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雄辩家和思想家,正是在于孟子的“集义养气”。孟子充分发挥了内在的道德意志和道德目的,主要表现在《孟子》散文中,《孟子》之文“用法至密”的特征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 上一篇:《百年孤独》中叙事技巧的运用
- 下一篇:论《木兰诗》的民歌色彩
-
-
-
-
-
-
-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