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具体分析孟子缜密的逻辑思文和多样的论辩方法,不难看出《孟子》之文“用法至密”。那么,孟子文章之所以能够达到“用法至密”,其外在的原因是孟子擅于“析义至精”,内在原因是孟子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能够做到“集义养气”。
二、刘熙载论孟子文章的“析义至精”
刘熙载认为《孟子》之文超越诸子处,“乃在析义至精,不惟用法至密”。可见,刘熙载认为不仅“用法至密”是孟子文章的显著特点,“析义至精”也是孟子文章的显著特征。孟子之所以能够做到“析义至精”,“知言”则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
公孙丑曰:“何谓知言?”
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6]
公孙丑问孟子:“怎样才能叫做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孟子解释道:“对于偏颇的言辞,我知道它可以躲避的地方;对于过度的言辞,我知道它固执而陷于其中的地方;对于邪僻的言辞,我知道它偏差的地方;对于躲闪的言辞,我知道它困境的地方。——这四种言辞,如果从思想中产生,必然会在政治上产生危害;如果把这些言辞体现在政治上,一定会危及到国家各种具体的工作。如果圣人能够再次出现,也一定会赞同我所说的”。从孟子的解释中可以知道,所谓“知言”首先应该知道。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程子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又曰:孟子知言,正如人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若尤未免杂于堂下众人之中,则不能辨决矣。”[8]而傅佩荣译解《孟子》中注解,“知言”要有两项条件:“一是充分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由此形成一种完整的观点;二是逻辑思辨能力很强,可以就事论事,不受个人因素干扰。《论语•尧曰》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是《论语》全书的结语。孟子自谓知言,可见甚为自信。”[9]因此,所谓“知言“也就是指知道自己或他人内心所发出的声音,不论是片面的、过分的、不合正道的、理屈的,还是全面的、恰当的、合乎正道的,了解当下的存心,进而扫除内心不正。因而《孟子》可以达到析义至精,正是因为在论辩中孟子往往能够十分准确的抓住对方内心致命的弱点,从而给予猛烈的一击。例如孟子对齐宣王的责难: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6]
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采取了接二连三层层深入的发问形式,一步一步的指向齐宣王。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您有一个臣子,因为要去楚国远行,於是把妻儿托付给朋友照顾,等到他回来,发现他的妻室儿女却在挨饿受冻。那么,对待这样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理直气壮的回答说:“和他断交。”孟子又说:“如果你下面有一个负责管刑罚的长官,却不能管理好他的下级,那你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回答说:“免了他的职。”接着孟子又问:“那么,如果一个国君没能把国家治好,那应该怎么办呢?”于是齐宣王只好躲开孟子的责难,回过头来左顾右看,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之所以齐宣王会被逼到如此的窘境中,就是在于孟子清楚了解对方内心的弱点,这就是“知言”。正是孟子能够做到知言,才能够灵活的应用各种论辩方法,从而达到析义至精的效果。
- 上一篇:《百年孤独》中叙事技巧的运用
- 下一篇:论《木兰诗》的民歌色彩
-
-
-
-
-
-
-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