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唐宋的变革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变迁,对科举制度的影响来看,宋代社会为文官政治的完全确立提供了条件。宋代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均田制彻底走向崩溃,土地国有制向私有制发展。有钱有能力的商人、地主等通过购买兼并等手段集中了大量土地,而日益没落的士族地主则失去了昔日的经济基础。这使得原来占有少数土地的庶族地主的力量不断增强,士庶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以往的门阀世袭政治也就失去了阶级基础,从而为科举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文官政治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宋太祖时开始实行文治政策,致力于用文官代替武官。随着统一战争中疆域的扩大,需要大量的文官充任到统治机构中。于是,统治者重新选择了以考试为主的科举取士制度,使更多的地主阶级的读书人获得入仕的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这些通过科举途径为官的人分散到王朝内外各个部门,真正的推动了文官政治的完全确立。宋代的科举制度为什么能大规模的促进文官政治的完全确立?第一、科举制度录取的主要是文官,且文官的升迁速度很快。这是由宋代文治政策决定的,文官在官员中的地位要比武官重要,体现在科举中独重进士科,王安石变法时提出只设进士科,进士科中先考诗赋,后策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策论成为重点。但无论怎样变化,都体现了文官的选拔是主流。而且这些科举出身的读书人一经录用,就可以直接授官,更受统治者的重用,在政治的升迁上更快。“第名列前者,或十年而至公辅”“名公卿皆由此选”。[13]第二、科举制度录取的文官数量很多,“整个宋代,每年由科举入仕的平均人数是361人,约为唐代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14]时人叶梦得说“本朝以科举取士,得人为最盛”[15]。而且这些文官分布在各级政权之中,正如宋人柳开在《河东集》中所指:“上自中书门下为宰相,下至县邑为簿尉,其间台省郡府公卿大夫,悉见奇能异行,各竞为文武中俊臣,皆之上所取贡举人也。”[16]如此,各级政权中很快的被新进士占领,由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组成的文官政治真正完全的确立起来。第三、科举制度与隋唐相比,更加公平合理,更加完善,使更多的读书人能够“学而优则仕”,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成为读书人做官的正途。主要是在科举考试方式上更为严格,一个是“罢公荐,停公卷,短用情之路”[17]。公荐是汉魏荐举制的残余,那些权贵之门直接掌握着举子们的命运。公卷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程序,即考生将自己平时所做的文章献给主考官,作为考试成绩的参考,作弊者因此钻了空子。另一个是“弥封、誊录制度”[18]。弥封是为了公平起见,将试卷上考生的名字糊住,以防考官辨出,称为糊名。之后交给誊录院,命专人誊写一遍交给考官。还实行锁院制度,考官和考生同时进入贡院后,从拟题开始到考场的布置,监考,直到考试结束方可出门,期间不得回家、访友,限制了主考官利用职权舞弊的可能。这些措施使更多的下层知识分子增加了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因此,科举考试制度的完善深深打动着千万读书人的心坎,读书人应试几乎无任何出身限制,而且很可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到宋代尤其是宋仁宗时,选拔官员完全是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大量文人出身的官员进入统治阶层。从这个意义上说科举制度成为宋代文官政治的完全确立的制度保障。第四、科举制度选拔出大批饱受儒家文化教育的读书人,他们深知民间疾苦,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出现了许多忠心于大宋王朝的政治精英、治世能臣,为宋家天下的长期文持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出现了以范仲淹为代表的精英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出现了吕蒙正在神宗夸耀天下太平时敢犯言直
  1. 上一篇:浅析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农村人口迁移的原因
  2. 下一篇: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宪政改革与清末“仿行宪政”的成败原因
  1. 浅谈秘书如何在工作中进行有效沟通

  2. 浅谈《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

  3.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

  4. 浅谈《关雎》之美

  5. 浅谈我国网络文学的现状发展

  6. 浅谈王国维词的化用之境

  7. 浅谈通泰方言兴化区代词使用状况

  8.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9.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10.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11.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12.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13.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14.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15.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7.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