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疑
《三国演义》中记载,曹操生性多疑,总是担心有人会害他。第七十二回中记载曹操“梦中杀人”,曹操为保护自己说自己会梦中杀人,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曹操将替他掖被角的近侍杀死,这一故事中,曹操的残暴和多疑展露无疑。另外曹操多疑的性格也使他在一些军事战役中吃了很大的亏,比如,在赤壁大战败北,逃跑到华容道时,曹操发现一条羊肠小道,曹操说“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于是他就向着相反的方向走,结果却中了诸葛亮预先设计的圈套,曹操在军事上的失败,正如诸葛亮对他的评价一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 [3]
曹操多疑的性格使他在军事作战中非常谨慎,在襄阳战役中,刘备被曹操打得溃不成军,曹操和军队追至长坂桥,张飞大声说敢不敢和他决一死战,曹操心生疑惑,以为还有大军在此,张飞就这样用疑兵之计,竟使曹操的十万大军不战自退,为刘备军队的撤退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和周瑜等人就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巧施计谋,使曹操误信蔡瑁、张允有反叛之心,结果曹操杀死了懂得水上作战的蔡瑁、张允二人,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
三、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不同
从历史到文学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曹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主要原因是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不同。
历史虽然也有不可信的地方,但就史实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一般来说,历史学家还是忠于史实的。但是文学家就不同了,他们为了表现政治立场,思想倾向,可以毫无顾忌虚构、夸张、变形。正如童庆炳先生所说“肯定某个历史人物和时间的本真状态是存在过的,但是这种历史的本真状态基本上不可追寻。要知道,对历史家笔下的历史文本所描绘的情况是需要加以区别的。”[5]有些记载,比如司马迁写的《史记》,虽说司马迁以著书严谨著称,但书里面的一些记载就未必全部属实,就拿他写汉武帝的言行来说就不可能全部是历史真实,他不可能寸步不离地跟着皇帝,有些记载就只能靠自己的推测了。[10]
曹操杀吕伯奢这件事,《三国演义》和史书上的记载就有很大的出入。《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杀吕伯奢一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曹操在刺杀董卓失败逃亡的过程中,曾在吕伯奢家有所停留,吕伯奢和曹操是旧时好友,看到曹操就想好好招待一下,于是出去打酒,剩下家人在家准备饭食。在这期间曹操听到厨房有磨刀的声音,于是就疑心他们想谋害自己,心中遂其杀念,但事后才发现错杀了好人,但为时已晚。曹操之后又遇到归家的吕伯奢,怕吕伯奢回家看到家人被杀会告发自己,于是连对自己有恩的吕伯奢也杀死了。曹操杀吕伯奢也是他遭到后人唾骂的原因之一,但史书上对这件事却不是这样记载的。郭松的《世语》中写曹操“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已,手剑夜杀八人而去”,《魏书》说:“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 [4]《三国演义》与《世语》和《魏书》的记载很不一样,罗贯中在写这件事的时候,这些史书应该也是读过的,因为他所叙述的地点及其他东西,和史书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人物行为上却注入了自己的加工,由此可见,文学家所叙述的一些东西是和史实是不一样的,在其中加入了一些时代思想的元素。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时候的人,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以曹操为正统,对曹操的评价和规格都比极高,在书中,为刘备是作“传”,称“主”,而为曹操确实作“纪”,称作“帝”。 [6]到了东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他补充陈寿所没有提及的一些资料,在他所作的注中,也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思想倾向,东晋时期,以刘备一族为正统,言语之间不自觉的就将刘备的形象拔高而将曹操的形象贬低下去了。但总的来说,这两本书对曹操的描写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所处的年代接近,更容易搜集资料。
- 上一篇:论电影《杀生》的审美价值
- 下一篇:周邦彦与柳永词的比较分析
-
-
-
-
-
-
-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