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唐七律诗的萌芽
初唐时期,五律已成,七律乍现。在这个时期,以沈佺期、宋之问等为代表的宫廷诗人,对律诗诗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以沈宋为代表的七律诗人
经济政治军事皆强大的唐王朝,文化也呈现繁荣的场面,其中统治者对诗歌的重视,将其作为考核取士的制度,无疑大大提高了唐诗的地位,再加上社会上传播的风气,诗歌便成为唐代一个特殊的标志。统治者需要有人为自己歌功颂德,民众需要有人称为楷模典范,这便催生了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是其代表人物。由于两人一起为七律的出现做出了贡献,又处于同一时期,共同服务于朝廷,后世便称他们为“沈宋”。尽管后世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得意之际可以夺锦袍,获绯鱼之赐,坐拥各种荣耀恨不得集齐一身;失意之际谄媚后男宠,牵连乱党遭流放,几乎丢尽文人气骨。但是几千年后的我们只能通过古人留下来的只字片语,来解读他们厚重的思想,从中还原些许当时的模样。“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1]史料如此记载,满溢赞美之意。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众口无法统一,唯独一致的莫过于他们对七律诗的贡献了。
(二)初唐七律诗艺与五律诗艺比较
律诗是一种极为规整的诗歌体式,形式考究,平仄和韵,有一套严格的体系,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诗贵吟咏,本宜谐协;然晋宋以前,声病之说未明,偶俪之法未工,其时诗仅有韵而已,无所谓律也。自士衡尚绮靡之旨,休文倡声律之论,由是偶丽精切,声调妍美,历六代以讫初唐,乃有律诗之目。”[2] 五言律诗出现的较早,远在南朝齐永明时期就有所涉及,但真正意义上的律诗还是形成于唐初。之初是沈宋将五言律诗的粘对法应用到七言之上,每句增其两字,便出现了七言律诗。不仅仅因为其出现较早,还因为遇上了适合茁壮成长的朝代。从数量上,五律诗以绝对性的优势超过七律诗,从内部结构上,五律诗这种成熟的诗体也更胜一筹,但是我们不能对其妄加评论优劣。就拿沈佺期的律诗来说,流传下来的五律诗有六十五首,七律诗只有十六首,而且从诗艺的角度来看,五律明显比较成熟。那是因为七律出现之时,五律已经趋势成熟,况且,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七律诗并没有走出宫廷的桎梏,依然停留在应制诗的层面,没有广泛面向社会。下面来谈一下初唐的七律诗艺。
1.诗体形式
从诗体形式上来看,初唐的五律诗比较灵活多变,在其基础之上七律诗完成了对平仄的探索,六种基本形式始备。“沈宋在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永明体基础上,从原来的讲求四声发展到只辨平仄,总结出诗歌高低抑扬的平仄变化规律,由原来只讲求一句一联的音节协调发展到全篇平仄的粘对以及中间二联必须上下句属对,从而形成完整的律诗。”[3]根深蒂固于律诗中的隔句押韵和一韵到底的规则自然不用多谈,沈宋等人又加以发展,从而形成工整严谨的诗律,符合近体诗的要求。“五言律的形式奠定于沈宋,而七言律与排律这两形式的奠定则较晚,严格说来要到杜甫时才固定下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