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充满了热情与朝气,文人们纷纷追求功名,在当时进入仕途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科举取士。唐代的科举制逐渐完善,政府大力提倡,在科举中取得功名是一件荣耀的事情,所以科举成为入仕的一大途径;二是入幕致仕。文人投靠藩镇成为幕僚也是一条途径:三是以军功取仕。由于唐朝尚武,许多文人也走以军功取得功名之路。盛唐时期,文人们比起以往的朝代在从军这条路上走的更远更广,数量也十分庞大。并且唐代的文人也以战功为荣,在马上取功名。唐代知识分子发扬了传统的儒家精神,积极进取,于是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唐代文人有着十分强烈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唐朝士人的尚武精神
唐代是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积极扩张的时期,皇帝和大臣都十分渴望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李世民气势恢弘,开拓疆域,先后攻占西域诸国,威势甚至到达葱岭以西,与波斯印度接触。唐代对于文治与武功都十分的重视,因此拥有战功的军官有着很高的地位,而那些有谋略的文人们也受到了很高的重视。
虞世南曾经创作了很多描写边疆战场苦难的诗作,比如:“驰马渡河干,流深马渡难。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轻骑犹衔勒,疑兵尚解鞍。”[6](卷三十八)文人们对于那些以军功做官的战士将领不再抱以轻视,而是逐渐的尊重重视起立,慢慢远离了那种高雅、文弱的文人风气。
唐初的文人具有了一种投笔从戎,自己开创天下的使命感,一种慷慨激昂的功名之念,魏征就是如此: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喧。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磐。郁迂步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经几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 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义气,功名谁复论。[7](卷三十一) 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在绝大多数人的看来,魏征是一位著名的文臣,但是实际上他对于军事谋略也有着相当的建树。 “初唐四杰”也十分崇尚武功。骆宾王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对于武力非常崇尚,并且具有侠士的气概。骆宾王曾经参加过数次战争。晚年去到扬州,又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他在扬州与徐敬业相遇,徐敬业正打算发动暴动,讨伐武则天,于是骆宾王为徐敬业出谋划策,并写下了著名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 (《讨武曌书》)。由此可见其并不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形象。骆宾王的边塞诗也非常出色。他的这些经历,使得他的诗作带有一种豪气,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够坦然面对,积极的争取:“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还应雪汉耻,持此抱明君”[7](卷七十一)就是这种尚武精神的写照。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摒弃了他习之已久的宫廷诗,而向往英雄豪侠的行为,写下了《结客少年场行》这样表现自己尚武精神的诗篇。
自魏晋以来中国并不统一,战事频繁,各个政权统治时间短暂。因此统治者并不重视文人。一些士族文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重视武力,由此社会风气开始逐步向尚武的方向转变。文人们在诗文中也开始热情讴歌武力。由于频繁的战争、唐代开放的风气,唐代文人积极的用武力保家卫国。尽管这股尚武的风气在唐代的发展过程中曾由于各种原因有所削弱,但是其影响是一直存在的。
整个唐代的社会环境都重视武功,唐代的士人对于建功立业十分的向往。唐代的文人或多或少都都有过从军的经历,寻找进入仕途,报效国家的途径。边塞诗十分集中的表现了文人们的尚武精神,无数的文人墨客创作了风格各异的边塞诗,但其中一致的地方就是这种尚武精神。而这种尚武精神贯穿了唐朝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