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张天翼童话故事情节的叙述
人物的塑造是童话的重点,但不可缺少的是精彩的故事情节。童话是如何叙事的,童话家往往有自己的特殊技巧,他们叙事的技巧也是展现童话家特点的重要方面。一般说来,童话叙事功能主要表现在表意、逻辑和媒介等方面。
从表意功能上看,童话作品是童话家与读者感情交流与信息传递的媒介,这便是童话在发挥表意作用。张天翼的创作特色,从与叶圣陶的童话相比较也可以看出。纵观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在故事情节叙述上,常常是先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来为我们展现世态炎凉,而后寄托美好愿望。相比而言,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则不同,作者将期待与谆谆教诲隐于故事情节之中,贯穿始终,而无直接抒情。在《大林和小林》中,大林和小林分别代表两个对立的阶级,作者把正义的形象赋予小林,读者一目了然。小林从一个不分善恶的孩子,在经历各种奇怪的遭遇后,敢于追求公平,最后成为一个敢于带头反对恶势力的领导者,他的性格情感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大林从一个懒惰胆小的小孩变成了贪慕富贵,迷失自我的剥削阶级的傀儡接班人。两者如此之大的差别,是童话家把情节冲突夸张了给读者们看,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读者去思考,用这种夸张的情节获得更好的叙述表达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从一开始张天翼就为这样的人物立场对立的情节安排做了铺垫,从他们的一开始的对话便可看出端倪:大林觉得做有钱人可以吃好穿好,不用劳动不用辛苦,所以“励志”要当一个有钱人,但小林不认同哥哥的想法,“……妈妈和爸爸都是穷人,妈妈和爸爸都是好人。可不像财主老爷。” [3](P5) 而大林非常反对弟弟的想法,他认为有钱人不用干活,吃喝玩乐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乐。他们今后会走什么样的路作者早有安排,并且给予他们相应的合理的情节设定,使他们一步步向着作者设定的方向发展;人物命运的“两极分化”也是早有安排,承上启下的情节设计。在叙事时,为了突出事件的象征性,童话家往往强化其特征,对具代表性的事件着重描写,张天翼在情节安排上的夸张手法是通过局部渲染来体现的。例如小林在与哥哥大林分开之后给哥哥写了封信,信里满满的都是对哥哥的思念:
“我天天想念着你。你想念我么?快来快来……”[3](P26)
而大林却是这样一种状况: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小林……小林……呃呀,这个名字好熟呀!” 这个什么小林,一定是在什么地方见过的,可是他再也记不起来了。 [3](P53)
这种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者做了诙谐化的渲染,让读者不得不感受到大林的可笑,他拥有了理想中富裕的生活后,立即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身份、家庭,这样便达到了作者预期的幽默的表达效果,而更好地体现童话教诲读者不能迷失自我的目的。
从逻辑功能上看,每个作家的思维方式不同,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会安排具有自己特点的逻辑,另外童话家的创作逻辑思维方式则更为特别,相对其他文学作品而言,童话作品除了时序逻辑和序列逻辑外,还有独特的物性逻辑。物性逻辑是童话叙事的代表,童话家在选择物性特征时会选择那种展现物的本性的性质进行把握,并且受一定限制但又尽可能地展开想象空间,使童话可以天马行空但又不会存在逻辑混乱的尴尬。张天翼在《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一段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