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之所以得出这种观点,离不开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教化作用,以及文人希望借此传达纲常伦理,正如孟子所言:“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食、色是人之生存所必需。“后妃之德”大概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从“色”的角度普及教化之义,达到传承的目的。这是站在社会管理层面的一种观点。

    (二) “夫妻婚配”

    该观点认为《关雎》并非特指后妃,而是周地之人追求自由爱情、祝贺新婚,描写他们情感过程的诗作。《诗经通论》:“此诗只是当时诗人美世子娶妃初婚之作,以见嘉偶之合初非偶然,为同家发祥之兆。”方玉润《诗经原始》:“小序以为后妃之德,《集传》又谓宫人之咏太姒,皆无确证”“此诗盖周邑之咏初婚者,故以为房中乐,用之乡人,用之邦国,而无不宜也。”主此说法,并未推翻以往教化的观点,只是站在了婚姻礼俗的立场上。但《关雎》一诗中“钟鼓”“琴瑟”等的乐器,文献综述都不足以证明《关雎》的主旨就是婚配,很多都只是男子的想象,虚实结合,求而不得企图琴瑟。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周代婚姻礼俗方面,有“婚礼不用乐”的说法,“与后世婚礼的仪式不同,周代婚姻并没有被鼓乐喧天的热闹气氛所包围,而是显得有些寂寥和冷清” [4](P106),这就证明这首诗不是所谓的“婚嫁诗”。清代学者跳出诗集传等经学注传的框架,渐渐体悟出诗之本义,对《关雎》主旨的阐释也越来越接近诗歌内涵。

    这种说法未推翻前者之教化功能,这点值得注意,可以说这种观点是站在婚姻礼俗层面来谈的,其主要受《周礼》的影响较大。

    (三) 其他观点

    正如上文中所介绍的,这是五四以后文人普遍推理的,其主要根据中国民俗记载,在周南、召南之地,有几首歌曲与之相似,是写婚嫁场景的。当然还有“美刺康王”等说法,到了汉代,以美刺论诗,成为一种普遍的风尚。清人程廷祚指出:“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诗论十三再论刺诗》),这是《关雎》主旨发展到一定时期所提出的观点,但认同度不高。还有其他几种观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以上主要探讨这几种观点。

  1. 上一篇:上官婉儿秘书形象分析及其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启示
  2. 下一篇:《搜神记》的妖怪意象所折射出的魏晋民俗文化社会现象
  1. 中日两国《西游记》为主题的动漫作品比较

  2. 《聊斋》中痴情书生乔生孙子楚形象

  3.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特征和语言特色

  4. 陈三聘词《和石湖词》研究

  5. 论《1Q84》中青豆的人物形象塑造

  6. 王安忆《长恨歌》社会热...

  7. 论《呼啸山庄》中的艺术特色

  8.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9.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10.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11.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12.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13.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14.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15.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16.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7.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